1 引言 | 第1-17页 |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高分辨率地震勘探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国内外关于高分辨率地震勘探研究情况 | 第10-13页 |
·松辽盆地北部地区高分辨率勘探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3页 |
·主要研究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课题研究内容和主要创新点 | 第14-17页 |
2 地震分辨率基础理论 | 第17-36页 |
·地震分辨率的定义 | 第17-23页 |
·子波主瓣宽与其频率成分的关系 | 第20-21页 |
·子波旁瓣比与其频率成分的关系 | 第21-23页 |
·关于分辨率的极限 | 第23-27页 |
·分辨率的极限定义 | 第23-26页 |
·分辨率极限与薄(互)地层的分辨能力 | 第26-27页 |
·分辨率与信噪比的关系 | 第27-28页 |
·影响分辨率的主要因素 | 第28-30页 |
·波的传播机制对分辨率的影响 | 第28页 |
·震源对分辨率的影响 | 第28页 |
·采集系统对分辨率的影响 | 第28-29页 |
·环境噪音 | 第29-30页 |
·处理对分辨率的影响 | 第30页 |
·松辽盆地北部地区分辨率理论值估算 | 第30-36页 |
·建立地层模型 | 第30-33页 |
·横向分辨率估算 | 第33-34页 |
·纵向分辨率估算 | 第34-36页 |
3 地震激发因素对分辨率的影响 | 第36-59页 |
·炸药震源激发理论 | 第36-37页 |
·井深分析 | 第37-46页 |
·虚反射对分辨率的影响 | 第37-42页 |
·虚反射原理 | 第37-39页 |
·松辽盆地北部地区虚反射对分辨率的影响 | 第39-42页 |
·井深设计 | 第42-46页 |
·岩性分析 | 第46-48页 |
·药量分析 | 第48-51页 |
·药型分析 | 第51-54页 |
·炸药的几何形状 | 第54-55页 |
·组合激发 | 第55-57页 |
·炸药震源激发因素分析结果 | 第57-59页 |
4 地震地质因素分析 | 第59-73页 |
·地层吸收衰减模型制作 | 第59-62页 |
·吸收系数、品质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 第59-60页 |
·地层对地震波衰减值的计算公式 | 第60-61页 |
·地层吸收衰减模型的制作方法 | 第61-62页 |
·反射层的拾取 | 第61页 |
·层速度V_n 、品质因素Q、衰减值D 的计算 | 第61-62页 |
·累计时间∑Δt ,累计衰减值∑D 的计算和衰减曲线的绘制 | 第62页 |
·近地表结构对地震信号的吸收衰减规律分析 | 第62-67页 |
·松辽盆地北部近地表结构对地震信号的吸收衰减规律分析 | 第62-65页 |
·松辽盆地北部近地表结构对地震信号的吸收衰减的影响 | 第65-67页 |
·地下地层对地震分辨率的影响 | 第67-70页 |
·环境噪声和震源噪声对地震分辨率的影响 | 第70-73页 |
5 地震接收因素对分辨率的影响 | 第73-122页 |
·地震检波器分析 | 第73-97页 |
·地震检波器特性分析 | 第74-75页 |
·检波器运动方程分析 | 第75-76页 |
·自然频率选择 | 第76-78页 |
·阻尼系数选择 | 第78页 |
·灵敏度分析 | 第78-79页 |
·检波器假频 | 第79-80页 |
·谐波失真 | 第80页 |
·检波器与地表耦合问题 | 第80-83页 |
·检波器组合 | 第83-88页 |
·组合的频率特性 | 第84-87页 |
·组合参数的选择 | 第87-88页 |
·检波器采集极限分析 | 第88-90页 |
·检波器失真度系数 | 第88-89页 |
·检波器的联接方式对性能参数的影响 | 第89-90页 |
·检波器参数误差的影响分析 | 第90页 |
·数字三分量检波器的应用 | 第90-92页 |
·松辽盆地北部地区检波器因素对地震分辨率的影响 | 第92-97页 |
·检波器记录极限对分辨率的影响 | 第92页 |
·检波器组合对分辨率的影响 | 第92-97页 |
·地震仪器分析 | 第97-104页 |
·仪器动态范围 | 第97-99页 |
·前放增益 | 第99页 |
·仪器入口端电位水平 | 第99-100页 |
·仪器A/D 转换器入口端的电位水平 | 第99-100页 |
·仪器前放输入端的信号电位水平 | 第100页 |
·仪器的低截滤波器 | 第100-102页 |
·前置放大器低截频的确定 | 第100-102页 |
·仪器前放低截滤波器的频档 | 第102页 |
·几种仪器的噪音、谐波畸变、共模抑制比、串音和采样率的对比分析 | 第102-103页 |
·采集仪器的极限分析 | 第103-104页 |
·松辽盆地北部地区采集仪器对分辨率的影响 | 第104页 |
·采集方法对分辨率的影响 | 第104-110页 |
·高分辨率数据采集要求 | 第104-105页 |
·提高采样率 | 第105-106页 |
·时间采样率的选择 | 第105-106页 |
·空间采样率的选择 | 第106页 |
·多次覆盖的特性 | 第106-110页 |
·多次覆盖频率特性 | 第106-109页 |
·多次覆盖相位特性 | 第109页 |
·多次覆盖参数对叠加效果的影响 | 第109-110页 |
·观测系统论证分析 | 第110-120页 |
·最大炮检距的选择 | 第110-115页 |
·最大炮检距对反射系数稳定性的影响 | 第110-111页 |
·动校正拉伸与最大炮检距 | 第111-113页 |
·速度精度与炮检距的关系 | 第113页 |
·干扰波分析 | 第113-115页 |
·道距的选取 | 第115页 |
·偏移距的选取 | 第115-117页 |
·组合基距选择 | 第117-118页 |
·观测系统对分辨率的影响 | 第118-120页 |
·接收因素对分辨率影响综合分析 | 第120-122页 |
6 地震数据处理对分辨率的影响 | 第122-124页 |
7 地震解释和储层预测分析 | 第124-130页 |
·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解释分析 | 第124页 |
·储层预测分析 | 第124-130页 |
·薄互层复合波形成机理 | 第124-126页 |
·薄互层储层地震识别方法 | 第126-127页 |
·松辽盆地北部地区储层预测效果分析 | 第127-130页 |
8 结论与建议 | 第130-134页 |
·结论 | 第130-133页 |
·建议 | 第133-134页 |
致谢 | 第134-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40页 |
个人简历 | 第140-141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