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民族学论文

“做”黑衣壮:认同历史与文化表征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12页
导论第12-34页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第13-15页
 第二节 视角与方法第15-25页
  一、理论视角的选择第16-19页
  二、新概念的引用第19-23页
  三、研究方法上的创新第23-25页
 第三节 内容与结构第25-34页
  一、基本观点第25-30页
  二、章节结构第30-34页
第一章 历史进程中的文化建构:族群认同理论的发展第34-58页
 第一节 人类学族群认同理论的回顾与思考第34-40页
  一、概念的出现及其学理价值第34-37页
   (一) 族群概念的出现及学理价值第34-36页
   (二) 认同问题的突显及意义第36-37页
  二、原生/工具/意识形态论之争到历史-文化视角第37-40页
   (一) 现有理论范式的认识论缺陷第37-39页
   (二) 历史文化论对人类学本位立场的复兴第39-40页
 第二节 中国少数民族族群认同研究的回顾第40-51页
  一、西方学者对中国少数民族族群认同的研究第41-47页
   (一) 传统的政治学研究第41页
   (二) 人类学工具/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第41-44页
   (三) “族性”(ethnicity)的文化-政治研究第44-47页
  二、港台华人学者的相关研究第47-49页
  三、中国大陆学者对少数民族族群认同的研究第49-51页
 第三节 壮族认同研究现状及反思第51-58页
  一、西方学者的壮族认同研究第52-53页
  二、中国学者的壮族认同研究第53-58页
   (一) 壮族认同的现状研究第53-54页
   (二) 壮族认同的历史研究第54页
   (三) 壮族认同的解释模式第54-58页
第二章 现代性的边缘:黑衣壮族群的民族志考察第58-80页
 第一节 历史沿革与生态环境第58-62页
  一、地理背景第58-59页
  二、历史沿革第59-60页
  三、生态环境第60-62页
 第二节 族群边界的划分与互动第62-65页
  一、各族群人口与地理分布第62-64页
  二、空间的心理地理学第64-65页
 第三节 民族志背景:“文寨”的生活世界第65-80页
  一、基本情况与日常生活周期第67-74页
   (一) “文寨”的基本情况第67-70页
   (二) “文寨”的生活周期第70-74页
  二、大众文化的渗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第74-78页
  三、“文寨”——车轴式的村落住居模式第78-80页
第三章 三界之内:黑衣壮族群的自我与人观表述第80-150页
 第一节 文化自我与人观的建构理论第80-85页
  一、人类学的自我与人观研究第80-83页
  二、自我的社会文化生成理论及其发展第83-85页
   (一) 自我的社会文化生成理论第83-84页
   (二) 后现代理论对自我研究的深化第84-85页
 第二节 生活世界的文化建构第85-100页
  一、“三界”宇宙观的表述第86-90页
  二、房屋建筑的象征意义第90-97页
  三、时空观念及其象征意义第97-100页
 第三节 自我与人观的地方性表述第100-134页
  一、“好功德”——自我的核心观念第101-105页
   (一) “道教是从印度来的”——黑衣壮人的道教来历传说第101-103页
   (二) “自我的优越性”概念第103-104页
   (三) “好功德”——黑衣壮人自我认同的核心第104-105页
  二、“阴阳同—理”——黑衣壮人的仪式生活与“善好生活”观第105-111页
   (一) “还恩父母”——另一种道教起源传说第106-108页
   (二) “阴阳同一理”——黑衣壮人的生命观第108-111页
  三、“传魂”———黑衣壮人的灵魂观第111-117页
   (一) 道教的“中纲”——人死以后有灵魂吗?第111-114页
   (二) 从父姓与从子名的继嗣与称谓制度第114-117页
  四、“魂、名、骨”——黑衣壮人三位一体的身体观第117-130页
   (一) “父精母血”与“左白右红”——肉体的性别等级第118-119页
   (二) “穿裤又穿裙”与“小便当药”——性别等级的肉体表现第119-124页
   (三) “魂、名、骨”——人是怎么构成的?第124-130页
  五、“做人道理”——黑衣壮人可逆的人观第130-134页
 第四节 自我与人观的文化实践第134-150页
  一、日常生活中的创伤与暴力第134-137页
  二、“修道养德”——作为文化实践体系的仪式与自我建构第137-150页
第四章 另类“差序格局”:黑衣壮族群认同的发展与变迁第150-218页
 第一节 族群等级的“差序格局”与“文化资本”的想象第151-159页
  一、“不和黑衣崽结婚”——从通婚范围看各族群间社会等级的存在第151-153页
  二、吃大米的与吃玉米的——族群歧视与生存状态的想象第153-159页
   (一) 我们也有水田呀——生存环境与生计方式不能作为族群等级的客观标准第153-155页
   (二) 过去还喜欢住山上呢——环境变迁与“污名化”过程间的“吊诡”关系第155-157页
   (三) 为什么不歧视汉族人?——象征资本与社会等级第157-159页
 第二节 从“黑衣崽”到“黑衣壮”:想象背后的宏大叙事与话语-权力关系第159-194页
  一、“黑壮人”:国民政府时期民族-国家现代化话语下的“布敏”族群第159-174页
   (一) “穿裙又穿裤”与“穿裤不穿裙”第159-161页
   (二) 都是“改装”惹的祸第161-164页
   (三) 追求“新生活”——民国政府现代化话语背后的“象征暴力”第164-170页
   (四) “僮”在“汉”与“苗瑶”间第170-174页
  二、“富有光辉的革命传统的民族”:民族团结-平等话语观照下的黑衣壮族群第174-182页
   (一) “通通都喊做壮族了”:新的人群分类规则与黑衣壮族群地位的改善第175-178页
   (二) “为什么要划阶级成分”:新的人群分类规则与新的话语-权力第178-182页
  三、“壮族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全球化语境多元文化话语观照下的黑衣壮族群第182-194页
   (一) 发现“大山里的黑衣壮”:黑衣壮传统文化开发的缘起第183-186页
   (二) “原始?原生态?”:多种话语表征下的黑衣壮族群第186-194页
 第三节 另类“差序格局”:从自我与人观出发的认同建构第194-218页
  一、“刻板印象”的建构:黑衣壮人对其他族群的文化想象第194-200页
   (一) 狡滑的“红壮”第194-195页
   (二) 最恶(霸道)的是“青汉人”第195-197页
   (三) “傻傻”的“倮倮族”第197-198页
   (四) “可怜”的瑶人第198-199页
   (五) 难以捉摸的回族人第199-200页
  二、刻板印象的由来:从自我与人观出发的认同建构第200-210页
   (一) “好功德”的神话第200-201页
   (二) “有书”与“无书”:从宗教信仰来确定认同第201-204页
   (三) “吃牛肉就是吃祖宗”:从身体、服饰与饮食禁忌看认同的体现第204-207页
   (四) “一红二黑三花四白”:族群认同的色彩表征第207-210页
  三、“变成黑衣壮的瑶人”与“吾祖吾海”:族群边界的维系与破坏第210-214页
  四、谁是“真正的黑衣壮”:黑衣壮族群认同的新发展第214-218页
第五章 记忆、表征与能动性:黑衣壮人的文化-政治实践第218-313页
 第一节 寻找“英明的祖先”:历史记忆的改造与历史观的追求第219-234页
  一、从神话到现实的历史记忆:“文寨”的黑衣壮历史表达第220-227页
   (一) “英明的黑衣壮祖先——黄敖”第220-225页
   (二) “场景”式描述与“情节”性表达第225-227页
  二、从“家族史”到“族群史”:族群历史记忆的建构与基础第227-234页
   (一) 碎片化的历史:家族与村寨的历史记忆第227-231页
   (二) “重振家门”:在历史记忆中体现能动性第231-233页
   (三) “通过民族-国家历史拯救族群”:能动性在历史记忆中的实现第233-234页
 第二节 既是消费品也是消费者:传统文化表征过程中的能动性实践第234-265页
  一、大众文化中的消费品:作为表征对象的黑衣壮族群传统文化第235-246页
   (一) 博士们的困惑:文化建构的观点在表征研究中的意义第235-237页
   (二) “利用文化的异质性发展旅游”:作为大众文化消费品的黑衣壮文化第237-241页
   (三) 民俗村中央的展览馆:如何表征作为消费品的黑衣壮文化第241-246页
  二、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作为大众文化消费者的黑衣壮人第246-258页
   (一) “文寨”人手中的相机:作为大众文化消费者的黑衣壮人第246-250页
   (二) 从“扭秧歌”到“黑枪舞”:“文寨”的黑衣壮传统文化建构与表征第250-255页
   (三) “文寨”中的陈列室:黑衣壮人如何表征自己的传统文化第255-258页
  三、“安花”:仪式中的文化-政治与社会能动性第258-265页
 第三节 “客位”的女性:文化开发与社会性别观的变迁第265-283页
  一、女性≠受害者:对人类学族群认同与社会性别研究的反思与质疑第265-268页
  二、“阳男阴女、左白右红”:黑衣壮人传统的社会性别观与性别等级第268-274页
   (一) “女人不上庙堂”:仪式与信仰层面的性别区隔第268-270页
   (二) “女人的过失”:性别区隔的解释话语第270-274页
  三、车窗内外:旅游开发进程中的黑衣壮女性第274-283页
   (一) “手捧酒杯迎贵客”:民俗文化旅游表演中的黑衣壮女性第274-276页
   (二) 如何“酷”起来:黑衣壮女性对文化传统和自我的反思第276-283页
 第四节 “玉皇”与“茆郎”同在:想象国家的另一种方式第283-313页
  一、异己的国家:人类学族群认同研究中的国家观第284-285页
  二、历史记忆中的国家:国家的双重面孔第285-295页
   (一) 作为安抚者和秩序维护者的国家第285-286页
   (二) “肚皮只有一寸厚”:对政治运动和大饥荒的记忆第286-290页
   (三) “三年只长七斤肉”:国家意识形态对日常生活的规训第290-294页
   (四) “红白面相”:国家的现实存在第294-295页
  三、“玉皇”与“茆郎”同在:仪式中的国家隐喻第295-301页
   (一) 认同的仪式生成理论第295-296页
   (二) “玉皇”与“茆郎”:仪式中想象的国家第296-301页
  四、身处“玉皇”与“茆郎”之间:能动性的表征与认同的边界第301-313页
   (一) “内法”的重要性:驾驭茆郎的可能性第301-303页
   (二) 把炮弹调个头:历史与现实中的文化能动性第303-306页
   (三) 茆郎与我:国家话语的僭越和认同边界的保持第306-313页
结论第313-325页
 时代话语与人的分类第314-319页
 认同、自我与表征第319-325页
参考文献第325-335页
附录第335-339页
发表论文目录第339-340页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声明第340-341页
后记第341-342页

论文共3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我国现行外贸代理制
下一篇:加速器质谱法测量稀有事件探测器材料中的放射性杂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