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引言 | 第9-26页 |
·非洲菊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 第10-18页 |
·组织培养的基本程序 | 第11页 |
·不同外植体对组培的影响 | 第11-12页 |
·培养基﹑激素及外界条件的影响 | 第12-14页 |
·非洲菊继代培养 | 第14-15页 |
·非洲菊试管苗的生根培养 | 第15-17页 |
·驯化移栽 | 第17-18页 |
·非洲菊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 第18页 |
·双抗虫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18-24页 |
·双抗虫基因的特性及类型 | 第20-23页 |
·植物抗虫转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23-24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4-2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6-39页 |
·非洲菊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26-28页 |
·植物材料 | 第26页 |
·研究方法 | 第26-28页 |
·外植体的消毒与接种 | 第26页 |
·试验处理 | 第26-28页 |
·培养条件 | 第28页 |
·农杆菌法遗传转化非洲菊 | 第28-39页 |
·材料 | 第28-30页 |
·菌种和质粒 | 第28页 |
·受体材料 | 第28页 |
·农杆菌培养基 | 第28-29页 |
·植物组织培养基 | 第29页 |
·抗生素配制 | 第29页 |
·酶、试剂盒、仪器及试剂 | 第29-30页 |
·研究方法 | 第30-39页 |
·农杆菌介导的基因转化的方法 | 第30页 |
·选择压力浓度的确定 | 第30-31页 |
·抑菌抗生素浓度的确定 | 第31页 |
·影响农杆菌对非洲菊转化效果的几种因素试验 | 第31-32页 |
·转基因材料的筛选试验 | 第32-33页 |
·转基因植株的DNA 水平检测 | 第33-3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9-55页 |
·非洲菊高效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39-43页 |
·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39-43页 |
·外植体的影响 | 第39页 |
·不同培养基对诱导愈伤组织的影响 | 第39-40页 |
·不同激素出芽培养基对不定芽的诱导 | 第40-41页 |
·不定芽的增殖培养 | 第41-42页 |
·生根培养与移栽 | 第42-43页 |
·非洲菊遗传转化的研究 | 第43-55页 |
·选择压浓度的确定 | 第43-44页 |
·Kan 浓度对叶柄基部小组织块分化的影响 | 第43页 |
·Kan 浓度对嫩茎生根的影响 | 第43-44页 |
·抗生素浓度的确定 | 第44-46页 |
·羧卞青霉素浓度对叶柄基部小组织块分化的影响 | 第44页 |
·羧卞青霉素浓度对嫩茎生根的影响 | 第44-45页 |
·羧卞青霉素浓度对菌的抑制能力 | 第45-46页 |
·影响农杆菌转化效果的因素 | 第46-50页 |
·乙酰丁香酮 | 第46-47页 |
·菌液浓度 | 第47-48页 |
·外植体的预培养 | 第48页 |
·浸染时间 | 第48-49页 |
·共培养时间 | 第49-50页 |
·光照的影响 | 第50页 |
·转基因植株的KAN 抗性筛选 | 第50-53页 |
·卡那霉素生根筛选 | 第50-52页 |
·卡那霉素叶柄基部小组织块再生筛选 | 第52-53页 |
·转基因非洲菊的移栽 | 第53页 |
·转基因植株的DNA 水平检测结果 | 第53-54页 |
·转基因非洲菊的Southern Blot 检测结果 | 第54-55页 |
4. 讨论 | 第55-61页 |
·影响非洲菊培养效果的因素 | 第55-58页 |
·外植体的影响 | 第55-56页 |
·培养基 | 第56页 |
·愈伤组织的褐化问题 | 第56-57页 |
·玻璃化现象 | 第57-58页 |
·影响非洲菊遗传转化的因素 | 第58-61页 |
·高效再生体系的培养基 | 第58页 |
·受体材料的选择 | 第58页 |
·预培养时间 | 第58-59页 |
·共培养时间 | 第59页 |
·乙酰丁香酮 | 第59-60页 |
·暗培养的影响 | 第60页 |
·卡那霉素、羧卞青霉素的影响 | 第60页 |
·PCR、 Southern Blot 的检测分析 | 第60-61页 |
5. 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缩写词及其英汉对照 | 第70-71页 |
图版 | 第71-74页 |
中文详细摘要 | 第74-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