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症的六经证治探讨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1 引言 | 第7-9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8页 |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8-9页 |
| ·研究思路 | 第8-9页 |
| ·研究资料来源 | 第9页 |
| 2 研究概况 | 第9-14页 |
| ·现代医学对失眠的研究概况 | 第9-11页 |
| ·失眠发病的机理 | 第9-10页 |
| ·失眠的分类和治疗 | 第10-11页 |
| ·中医学对失眠的研究概况 | 第11-14页 |
| ·中医学关于失眠的发病原因 | 第11-13页 |
| ·中医学关于失眠的病机分型 | 第13-14页 |
| 3 失眠症治的历史沿革 | 第14-17页 |
| ·《内经》时代 | 第14-15页 |
| ·汉隋唐时期 | 第15页 |
| ·宋金元时期 | 第15页 |
| ·明清时期 | 第15-16页 |
| ·近现代时期 | 第16-17页 |
| 4 《伤寒论》对失眠的六经辨治 | 第17-27页 |
| ·营卫运行与开阖枢的关系 | 第17-19页 |
| ·太阳病对失眠的辨证论治 | 第19-21页 |
| ·卫气不和的失眠辨治 | 第19-20页 |
| ·邪热郁滞的失眠辨治 | 第20页 |
| ·津血不足的失眠辨治 | 第20页 |
| ·阳热之邪的失眠辨治 | 第20-21页 |
| ·心阳不足的失眠辨治 | 第21页 |
| ·阳明病对失眠的辨证论治 | 第21-22页 |
| ·里热炽盛的失眠辨治 | 第21-22页 |
| ·少阳病对失眠的辨证论治 | 第22-23页 |
| ·少阳火郁的失眠辨治 | 第22页 |
| ·枢机不利的失眠辨治 | 第22-23页 |
| ·实践病案的佐证 | 第23页 |
| ·太阴病对失眠的辨证论治 | 第23-24页 |
| ·水湿之气的失眠辨治 | 第23页 |
| ·营卫不足的失眠辨治 | 第23-24页 |
| ·少阴病对失眠的辨证论治 | 第24页 |
| ·少阴阴虚的失眠辨治 | 第24页 |
| ·少阴阳虚的失眠辨治 | 第24页 |
| ·厥阴病对失眠的辨证论治 | 第24-26页 |
| ·肝郁气逆的失眠辨治 | 第24-25页 |
| ·肝阴血虚的失眠辨治 | 第25页 |
| ·厥阴亡阳的失眠预后 | 第25-26页 |
| ·结论 | 第26-27页 |
| ·太阳篇治疗失眠 | 第26页 |
| ·阳明篇治疗失眠 | 第26页 |
| ·少阳篇治疗失眠 | 第26页 |
| ·太明篇治疗失眠 | 第26-27页 |
| ·少阴篇治疗失眠 | 第27页 |
| ·厥阴篇治疗失眠 | 第27页 |
| 5 对后世治疗失眠症的影响 | 第27-28页 |
| ·补虚方面 | 第27-28页 |
| ·泻实方面 | 第28页 |
| 6 问题和展望 | 第28-30页 |
| ·关于开阖枢的问题 | 第28页 |
| ·关于动态规律的探索 | 第28页 |
| ·展望 | 第28-30页 |
| 参考文献 | 第30-32页 |
| 致谢 | 第32-33页 |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33-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