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研究
第一章 导论 | 第1-16页 |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8-9页 |
·研究目的 | 第8页 |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 第9-14页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9-12页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2-14页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页 |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本文创新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基础理论 | 第16-23页 |
·农村劳动力转移内涵 | 第16-19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如何认定农村剩余劳动力彻底转移 | 第18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存在的判别标准 | 第18-19页 |
·我国农村劳动力剩余的分类 | 第19页 |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济学理论 | 第19-23页 |
·农村劳动力的理性选择 | 第19-20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经济学成因 | 第20-21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然性 | 第21-23页 |
第三章 黑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 | 第23-35页 |
·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 | 第23-29页 |
·黑龙江农村劳动力规模及结构 | 第23-25页 |
·黑龙江农村剩余劳动力存在的判别标准及其数量测算 | 第25-28页 |
·黑龙江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 | 第28-29页 |
·黑龙江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 | 第29-35页 |
第四章 黑龙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协整分析 | 第35-46页 |
·变量选择及数据来源 | 第35-37页 |
·指标选取 | 第35-36页 |
·数据来源 | 第36-37页 |
·模型建立 | 第37-42页 |
·模型内生变量与外生变量的选择 | 第37页 |
·数据平稳性检验 | 第37-38页 |
·向量自回归模型系统分析 | 第38页 |
·协整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建立 | 第38-42页 |
·分析结论 | 第42-46页 |
第五章 黑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选择 | 第46-61页 |
·国内外成功经验借鉴 | 第46-52页 |
·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借鉴(以英国为例) | 第46-50页 |
·国内典型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借鉴 | 第50-52页 |
·黑龙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的选择 | 第52-60页 |
·自然地理角度 | 第52-57页 |
·区域形状角度 | 第57-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个人简历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