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30页 |
·引言 | 第8-10页 |
·国内外连杆生产技术的进展 | 第10-12页 |
·用铸造法生产可锻铸铁和球墨连杆 | 第10页 |
·用模锻法生产连杆 | 第10-11页 |
·用粉末冶金工艺生产连杆 | 第11-12页 |
·连杆的其它制造方法 | 第12页 |
·锻造连杆生产工艺的发展 | 第12-16页 |
·空气锤制坯、模锻成形 | 第12-13页 |
·辊锻制坯、模锻成形 | 第13-14页 |
·楔横轧制坯、模锻成形 | 第14-15页 |
·连杆裂解工艺 | 第15-16页 |
·自动化生产线在连杆生产中的应用 | 第16-25页 |
·自动化生产线 | 第16-18页 |
·自动化生产线在锻造生产中的应用 | 第18-19页 |
·国内连杆自动化生产线状况 | 第19-25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25-27页 |
·本论文的组织路线、主要依据及研究内容 | 第27-30页 |
·论文的组织路线 | 第28页 |
·论文的主要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28-30页 |
第二章 连杆塑性精成形的工艺和设备 | 第30-54页 |
·连杆塑性精成形的工艺流程 | 第30-34页 |
·连杆塑性精成形工艺流程制定的依据 | 第30页 |
·制定连杆辊压塑性精成形工艺流程的主要步骤 | 第30-31页 |
·确定锻件的基本参数 | 第31-34页 |
·连杆辊压塑性精成形关键设备和关键工艺 | 第34-43页 |
·板压滚动塑性精成形机 | 第34-37页 |
·辊压塑性精成形机 | 第37-41页 |
·连杆辊压塑性精成形工艺及装置 | 第41-43页 |
·连杆辊压塑性精成形配套设备的选用 | 第43-51页 |
·下料设备的选用 | 第43-44页 |
·加热设备的选用 | 第44-45页 |
·整形设备的选用 | 第45-47页 |
·冲孔、切边设备的选用 | 第47-48页 |
·连杆裂解装置 | 第48-50页 |
·连杆锻件质量分析与检验 | 第50页 |
·生产线其它辅助装置 | 第50-51页 |
·连杆塑性精成形中试生产线整体车间布置 | 第51页 |
·小结 | 第51-54页 |
第三章 机械手在辊压塑性精成形机上的应用设计 | 第54-80页 |
·机械手概述 | 第54-59页 |
·机械手的分类 | 第54-56页 |
·机械手在生产中的应用 | 第56-57页 |
·机械手的发展趋势 | 第57-59页 |
·机械手在连杆锻造生产中的应用 | 第59-60页 |
·机械手在连杆辊压塑性精成形的实施 | 第60-63页 |
·机械手的轨迹规划和动作分析 | 第60-61页 |
·机械手参数的确定 | 第61-63页 |
·机械手设计主要内容 | 第63页 |
·机械手执行机构设计 | 第63-72页 |
·手部 | 第64-65页 |
·手腕 | 第65页 |
·手臂 | 第65-69页 |
·躯干 | 第69-72页 |
·机械手驱动系统设计 | 第72-76页 |
·驱动方式的选择 | 第72-73页 |
·机械手液压驱动系统设计 | 第73-76页 |
·机械手控制系统的设计 | 第76-80页 |
·机械手控制方式的选择 | 第77-78页 |
·机械手控制系统设计 | 第78-80页 |
第四章 连杆塑性精成形车间的总体布局 | 第80-96页 |
·车间布局传送系统的设计 | 第81-85页 |
·毛坯加热过程中的传送装置 | 第81-83页 |
·锻造工艺过程中的传送装置 | 第83-85页 |
·本车间设计的总投资和生产率 | 第85-89页 |
·本车间设计中所涉及到的设备及其估计成本 | 第85-86页 |
·本车间的电量投资 | 第86-87页 |
·本车间的冷却塔投资 | 第87-89页 |
·机械手在连杆塑性精成形车间布局设计中应用的优越性 | 第89页 |
·设备明细和电量、电器配置及工控系统 | 第89-96页 |
·设备明细 | 第89-91页 |
·电量、电器配置 | 第91-92页 |
·工控系统 | 第92-96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96-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2页 |
摘要 | 第102-105页 |
ABSTRACT | 第105-108页 |
致谢 | 第108-109页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第109-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