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劳动法论文

劳动法中的劳动者角色定位--以调适我国《劳动法》的适用范围为目的

引言第1-10页
第一章 劳动者涵义的阐述第10-19页
 第一节 不同学科视野中劳动者的涵义第10-16页
  一、人口统计学意义上的劳动者第10页
  二、人力资源管理意义上的劳动者第10页
  三、劳动经济学意义上的劳动者第10-11页
  四、劳动社会学意义上的劳动者第11-12页
  五、劳动法学意义上的劳动者第12-16页
   (一) 我国港、澳、台地区劳动法规定及学者的观点第12-13页
   (二) 大陆法系劳动法规定及学者的观点第13-15页
   (三) 英美法系劳动法规定及学者的观点第15-16页
 第二节 两大法系劳动法中劳动者定位的比较分析第16-19页
  一、法律思维模式不同第16-17页
  二、认识论基础不同第17-19页
第二章 我国劳动立法中劳动者定位的现状及成因分析第19-32页
 第一节 我国劳动立法中劳动者定位的现状第19-23页
  一、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劳动者的界定第19-21页
  二、劳动者适用范围分析第21-23页
   (一) 我国劳动法所保护的劳动者的范围第21-22页
   (二) 法律与法规之间对劳动者范围界定的差异第22-23页
 第二节 劳动法对劳动者保护的立法空白第23-28页
  一、公务员不是劳动法主体第23-24页
  二、保姆应该由劳动法保护第24-25页
  三、农民工应有的权利无法保障第25-28页
 第三节 我国劳动法中劳动者定位的成因第28-32页
  一、经济背景第28-29页
  二、法律发展的特殊路径第29-30页
  三、思想根源第30页
  四、立法方案第30-32页
第三章 劳动者准确定位的依据第32-48页
 第一节 劳动关系的涵义第32-37页
  一、经济学意义上的劳动关系及其对各国立法的影响第32-35页
  二、社会学意义上的劳动关系第35页
  三、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关系第35-37页
 第二节 劳动关系的核心特征第37-46页
  一、隶属性与从属性的区别第37-39页
  二、“劳动关系具有人格从属性”观点的质疑第39-43页
  三、经济从属性是劳动关系的本质特征第43-46页
 第三节 劳动关系作为劳动者角色定位依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46-48页
第四章 从劳动者的新定位看劳动法的修改与完善第48-57页
 第一节 劳动立法上的转变第48-51页
  一、提高立法层次第48-49页
  二、转变立法观念第49-50页
  三、改变立法技术第50页
  四、采用统一法典模式第50-51页
 第二节 扩大对新型劳动关系中劳动者的保护第51-57页
  一、非正规就业中的劳动者保护第51-54页
  二、涉外劳动者的法律保护第54-55页
  三、农民工的法律保护第55页
  四、公务员的法律保护第55-57页
结论第57-58页
注释第58-62页
参考文献第62-66页
论文摘要第66-68页
ABSTRACT第68-71页
后记第71-72页
导师及作者简介第72-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凤凰城景区经营权转让中地方政府行为的实证研究
下一篇:城市土壤特性与绿化树长势衰弱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