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西洋风绘画研究(1579-1840)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绪论 | 第8-15页 |
一、选题的意义 | 第8-9页 |
二、本文相关的概念 | 第9-10页 |
三、既往研究成果综述 | 第10-13页 |
四、本文的研究范围及方法 | 第13-15页 |
第一章 西洋风绘画的形成 | 第15-37页 |
第一节 西洋风绘画的背景 | 第15-21页 |
一、明清时期的经济与社会阶层变化 | 第15-17页 |
二、明清时期的新思潮 | 第17页 |
三、明清时期的中外关系及对外政策 | 第17-21页 |
第二节 西洋风绘画的形成 | 第21-37页 |
一、西洋绘画的传入 | 第21-26页 |
二、中西绘画的初融 | 第26-31页 |
三、西洋风绘画的形成与演化 | 第31-37页 |
第二章 西洋风绘画的类型 | 第37-63页 |
第一节 北京宫廷西洋风绘画 | 第37-46页 |
一、西体中用绘画 | 第37-41页 |
二、中体西用绘画 | 第41-46页 |
第二节 江南西洋风绘画 | 第46-58页 |
一、文人及职业画家绘画 | 第47-52页 |
二、姑苏木版年画 | 第52-54页 |
三、宗教画及其他 | 第54-58页 |
第三节 南方口岸外销画 | 第58-63页 |
第三章 西洋风绘画的特征 | 第63-100页 |
第一节 题材与内容 | 第63-75页 |
一、重大题材绘画涌现 | 第64-66页 |
二、科普植物画出现 | 第66-70页 |
三、人物画增多 | 第70-75页 |
第二节 形式与技法 | 第75-100页 |
一、“远近”空间观念“覆盖”焦点透视 | 第75-83页 |
二、明暗与线的互相“抵消” | 第83-90页 |
三、半边竖式与对称式构图各具程式 | 第90-95页 |
四、写实性色彩与装饰性色彩趋同 | 第95-100页 |
第四章 西洋风绘画的意义及影响 | 第100-130页 |
第一节 促进了东西交流及绘画的商品化 | 第100-105页 |
第二节 对近代中国绘画的影响 | 第105-120页 |
一、近代岭南绘画精神的先声 | 第105-109页 |
二、对上海开埠绘画的影响 | 第109-116页 |
三、对中国画“改良论”的影响 | 第116-120页 |
第三节 对欧洲设计艺术的影响 | 第120-130页 |
一、对工艺美术设计的影响 | 第121-126页 |
二、对园林设计的影响 | 第126-130页 |
结论 | 第130-133页 |
附表 | 第133-152页 |
附表一:明清著名入华传教士列表 | 第133-136页 |
附表二:宫廷西洋风画家列表 | 第136-138页 |
附表三:宫廷西洋风绘画列表 | 第138-146页 |
附表四:江南西洋风绘画列表 | 第146-149页 |
附表五:南方口岸西洋风外销画家列表 | 第149-150页 |
附表六:与西洋风绘画相关大事记 | 第150-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152-158页 |
致 谢 | 第158-159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