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透山式矿床成矿模式与找矿模型研究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块状硫化物矿床类型及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铜(锌)矿主要类型 | 第13页 |
·块状硫化物矿床类型 | 第13-14页 |
·块状硫化物矿床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成矿模式及勘查技术方法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红透山式矿床研究程度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7-18页 |
·以往研究程度 | 第17-18页 |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8页 |
·本次研究工作概况 | 第18-21页 |
·技术路线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主要研究过程 | 第19-20页 |
·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成矿地质背景 | 第21-29页 |
·太古宙基底构成 | 第22-23页 |
·景家沟麻粒岩区-片麻岩区 | 第22页 |
·小莱河花岗岩-绿岩带 | 第22页 |
·清原花岗岩-绿岩带 | 第22-23页 |
·太古宙绿岩地层构成及层序 | 第23页 |
·区域构造及太古宙变质变形 | 第23-26页 |
·太古宙地质演化 | 第26-27页 |
·区域矿产类型与分布 | 第27-29页 |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 第29-54页 |
·含矿岩系特征 | 第29-34页 |
·主要岩石类型及特征 | 第29-30页 |
·变质岩矿物共生组合及变质相 | 第30-32页 |
·含矿岩系的层序及岩石组合特征 | 第32-34页 |
·矿体规模及形态特征 | 第34-37页 |
·矿体规模 | 第34页 |
·矿体形态特征 | 第34-37页 |
·褶皱构造特征 | 第37-38页 |
·矿石结构构造及物质成分特征 | 第38-44页 |
·矿石结构构造特征 | 第38-41页 |
·矿石物质成分特征 | 第41-44页 |
·近矿围岩蚀变特征 | 第44-46页 |
·原岩建造特征 | 第46-51页 |
·火山喷发-沉积旋回特征 | 第46-49页 |
·原岩建造中矿床形成的地质环境特征 | 第49-50页 |
·火山岩岩相及变余火山碎屑岩特征 | 第50-51页 |
·矿床的分带特征 | 第51-54页 |
第四章 遥感及地球物理特征 | 第54-70页 |
·遥感特征 | 第54-57页 |
·遥感区域影像特征 | 第54-55页 |
·遥感矿产信息特征 | 第55-57页 |
·地球物理特征 | 第57-70页 |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第57-61页 |
·电性参数特征 | 第61页 |
·方法选择及异常特征 | 第61-70页 |
第五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第70-85页 |
·微量元素特征 | 第70-72页 |
·地层中微量元素 | 第70页 |
·含矿岩系与矿体中的微量元素 | 第70-72页 |
·岩石化学特征 | 第72-74页 |
·稀土元素特征 | 第74-76页 |
·硫同位素特征 | 第76-79页 |
·硫同位素总体特征 | 第76-77页 |
·典型矿床硫同位素特征 | 第77-79页 |
·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 第79-85页 |
·区域水系沉积物异常特征 | 第79页 |
·原生晕异常特征 | 第79-81页 |
·土壤异常特征 | 第81页 |
·卤族元素异常特征 | 第81-83页 |
·汞元素异常特征 | 第83-85页 |
第六章 矿床类比及成矿规律 | 第85-91页 |
·国内外典型矿床举例及类比研究 | 第85-88页 |
·国外典型矿床 | 第85-86页 |
·国内典型矿床 | 第86-87页 |
·类比研究 | 第87-88页 |
·控矿特征及成矿规律 | 第88-91页 |
第七章 成矿模式与找矿模型 | 第91-104页 |
·成矿模式 | 第91-93页 |
·找矿模型 | 第93-97页 |
·地质模型 | 第93-94页 |
·遥感模型 | 第94-95页 |
·地球物理模型 | 第95页 |
·地球化学模型 | 第95-96页 |
·找矿标志 | 第96-97页 |
·勘查技术方法应用研究 | 第97-104页 |
·成矿要素填图法 | 第97-99页 |
·地球化学法 | 第99-101页 |
·地球物理法 | 第101-104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104-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3页 |
致谢 | 第113-11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14-115页 |
作者简历 | 第115-116页 |
图版说明 | 第116-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