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唱和诗研究
绪论 | 第1-22页 |
一、苏轼唱和诗的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 第9-12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三、唱和诗体之流变 | 第15-22页 |
第一章 二苏唱和诗 | 第22-82页 |
一、凤翔时期 | 第24-40页 |
二、外任时期 | 第40-55页 |
三、贬谪黄州时期 | 第55-64页 |
四、元祐在朝时期 | 第64-70页 |
五、流放岭海时期 | 第70-82页 |
第二章 苏门唱和诗 | 第82-116页 |
一、苏轼与张耒唱和诗 | 第87-89页 |
二、苏轼与晃补之唱和诗 | 第89-94页 |
三、苏轼与黄庭坚唱和诗 | 第94-105页 |
(一) 苏黄唱和的发軔 | 第94-100页 |
(二) 苏黄唱和的高潮 | 第100-105页 |
四、苏轼与秦观唱和诗 | 第105-116页 |
(一) 苏秦唱和的初期 | 第105-107页 |
(二) 苏秦唱和的深化 | 第107-109页 |
(三) 苏秦唱和的余韵 | 第109-116页 |
第三章 苏轼“和陶诗” | 第116-146页 |
一、苏轼“和陶诗”的形成背景与创作动机 | 第118-129页 |
二、苏轼“和陶诗”的内容及其评价 | 第129-146页 |
(一) “和陶诗”的内容 | 第129-139页 |
(二) 苏轼对陶诗的理论总结与苏轼“和陶诗”评价 | 第139-146页 |
结语 | 第146-147页 |
参考文献 | 第147-151页 |
后记 | 第151-15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