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维菌素高产菌株的诱变筛选及生产工艺的优化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1页 |
| ·阿维菌素的结构及性质 | 第9-10页 |
| ·阿维菌素的结构 | 第9-10页 |
| ·阿维菌素的理化性质 | 第10页 |
| ·阿维菌素的应用 | 第10-14页 |
| ·阿维菌素的杀虫机理 | 第10-11页 |
| ·阿维菌素的安全性 | 第11页 |
| ·阿维菌素的抗药性 | 第11-12页 |
| ·阿维菌素的应用现状 | 第12页 |
| ·阿维菌素的应用前景展望 | 第12-13页 |
| ·阿维菌素的社会经济分析 | 第13页 |
| ·阿维菌素精粉的国家标准 | 第13-14页 |
| ·阿维链霉菌的生物学特征 | 第14-15页 |
| ·阿维链霉菌的一般生物学特征 | 第14页 |
| ·阿维菌链霉菌的基因组特点 | 第14页 |
| ·阿维菌素的生物合成途径 | 第14-15页 |
| ·阿维菌素的工业化生产技术 | 第15-20页 |
| ·阿维链霉菌的遗传育种 | 第16-17页 |
| ·阿维菌素发酵培养基配方的研究 | 第17-18页 |
| ·碳源的选择 | 第17页 |
| ·氮源的选择 | 第17-18页 |
| ·无机盐及微量元素的优化 | 第18页 |
| ·阿维菌素发酵工艺研究 | 第18-19页 |
| ·阿维菌素的分离纯化工艺研究 | 第19-20页 |
|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1-34页 |
| ·材料 | 第21-24页 |
| ·出发菌株 | 第21页 |
| ·主要试剂及原料 | 第21-22页 |
| ·主要仪器 | 第22-23页 |
| ·培养基 | 第23-24页 |
| ·小试培养基 | 第23页 |
| ·中试培养基 | 第23-24页 |
| ·种子罐及发酵罐发酵培养基消后质量标准 | 第24页 |
| ·方法 | 第24-34页 |
| ·阿维菌素的生产菌株的保藏方法 | 第24页 |
| ·阿维菌素生产菌种的纯化方法 | 第24-25页 |
| ·阿维菌素高产菌株的诱变方法 | 第25页 |
| ·紫外线诱变 | 第25页 |
| ·亚硝基胍诱变 | 第25页 |
| ·摇瓶种子培养方法 | 第25页 |
| ·摇瓶发酵培养方法 | 第25页 |
| ·一级种子罐培养方法 | 第25-26页 |
| ·二级种子罐培养方法 | 第26页 |
| ·发酵罐培养方法 | 第26页 |
| ·发酵液预处理的方法 | 第26-27页 |
| ·滤渣干燥、浸提和浓缩的方法 | 第27页 |
| ·阿维菌素浓缩液萃取的方法 | 第27页 |
| ·阿维菌素结晶的方法 | 第27-28页 |
| ·发酵液菌丝体浓度测定方法 | 第28页 |
| ·发酵液滤速的测定方法 | 第28页 |
| ·总糖及还原糖的测定方法 | 第28-30页 |
| ·总糖的测定方法 | 第29-30页 |
| ·还原糖的测定方法 | 第30页 |
| ·氨基氮的测定方法 | 第30页 |
| ·溶磷的测定方法 | 第30-32页 |
| ·阿维菌素定量分析方法 | 第32-34页 |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34-52页 |
| ·阿维菌素高产菌株的诱变筛选 | 第34-38页 |
| ·紫外线诱变筛选 | 第35页 |
| ·亚硝基胍诱变筛选 | 第35-36页 |
| ·诱变菌株与出发菌株的摇瓶发酵对比 | 第36-37页 |
| ·突变菌株的遗传稳定性考察 | 第37页 |
| ·阿维菌素突变菌株上罐效价验证 | 第37-38页 |
| ·阿维菌素发酵工艺的优化 | 第38-47页 |
| ·阿维菌素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 第38-42页 |
| ·碳源的优化 | 第39页 |
| ·氮源的优化 | 第39-40页 |
| ·无机盐及微量元素的优化 | 第40-42页 |
| ·优化后发酵配方和优化前发酵配方的比较 | 第42页 |
| ·阿维菌素发酵工艺控制的优化 | 第42-47页 |
| ·阿维菌素种子罐的控制指标 | 第43-44页 |
| ·发酵罐接种量的确定 | 第44页 |
| ·发酵过程中溶氧的控制 | 第44-46页 |
| ·补糖工艺的优化 | 第46-47页 |
| ·阿维菌素分离纯化工艺的优化 | 第47-52页 |
| ·阿维菌素结晶溶剂的选择 | 第49-50页 |
| ·阿维菌素结晶工艺的优化 | 第50-52页 |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6-57页 |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