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附属建筑设计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8页 |
| 1 绪论 | 第8-14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1-12页 |
| ·研究框架 | 第12-14页 |
| 2 从古驿站到现代高速公路附属建筑 | 第14-27页 |
| ·中国古驿站的历史演变 | 第14-22页 |
| ·早期驿站制度的形成 | 第15-16页 |
| ·从传舍到驿站的发展过程 | 第16-17页 |
| ·完善的隋唐驿馆制度 | 第17-18页 |
| ·宋代驿传制度的改革 | 第18-19页 |
| ·元、明时期的驿站及实例 | 第19-21页 |
| ·驿站制度的衰落 | 第21-22页 |
| ·高速公路的兴起与发展 | 第22-25页 |
| ·高速公路概述 | 第22-23页 |
| ·早期高速公路 | 第23-24页 |
| ·迅猛发展的高速公路 | 第24-25页 |
| ·现代高速公路附属建筑 | 第25-26页 |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 3 高速公路附属建筑类型设计 | 第27-62页 |
| ·建筑特征分析 | 第27-28页 |
| ·行为模式特征 | 第27-28页 |
| ·与城市建筑的互补特特征 | 第28页 |
| ·空间结构的多样特征 | 第28页 |
| ·车速的变化特征 | 第28页 |
| ·建筑类型分析 | 第28-55页 |
| ·建筑分类 | 第28-39页 |
| ·空间属性 | 第39-40页 |
| ·空间的基本类型 | 第40-42页 |
| ·功能要素分析 | 第42-52页 |
| ·建筑规模分析 | 第52-55页 |
| ·建筑的功能结构 | 第55-61页 |
| ·沿线间距的确定 | 第55-56页 |
| ·创造积极的自然空间 | 第56-57页 |
| ·功能空间组织 | 第57-61页 |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 4 高速公路附属建筑景观设计 | 第62-87页 |
| ·高速公路景观概述 | 第62-66页 |
| ·起源 | 第62页 |
| ·涵义 | 第62-63页 |
| ·高速公路附属建筑景观分类 | 第63-65页 |
| ·建筑形态与景观 | 第65页 |
| ·视域的变化序列 | 第65-66页 |
| ·外部景观设计 | 第66-75页 |
| ·外部景观的特征 | 第66页 |
| ·影响外部景观的建筑视觉要素 | 第66-70页 |
| ·外部景观建筑设计 | 第70-75页 |
| ·内部景观设计 | 第75-84页 |
| ·内部景观特征 | 第75-76页 |
| ·内部景观的建筑要素 | 第76-77页 |
| ·内部景观的环境要素 | 第77-79页 |
| ·内部景观设计与地域文化 | 第79-81页 |
| ·内部景观设计与庭院 | 第81-84页 |
| ·生态设计理念 | 第84-86页 |
|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 5 高速公路附属建筑人性化设计 | 第87-100页 |
| ·人性化设计概述 | 第87-88页 |
| ·涵义 | 第87页 |
| ·主要内容 | 第87-88页 |
| ·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 | 第88-91页 |
| ·行为动机与方式 | 第88-89页 |
| ·心理特征与空间环境 | 第89-91页 |
| ·建筑环境人性化设计 | 第91-99页 |
| ·建筑内部空间环境 | 第92-96页 |
| ·建筑外部空间环境 | 第96-99页 |
|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 6 结论 | 第100-102页 |
| 致谢 | 第102-10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3-105页 |
| 图录 | 第105-109页 |
| 表录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