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参配伍后化学成分变化的研究及丹参素衍生物的合成
第一部分 苦参在配伍中化学成分变化的研究 | 第1-39页 |
第一章 研究概况 | 第8-19页 |
1. 中药复方研究 | 第9-15页 |
1.1 关于复方与中医理论及人文科学研究 | 第9-10页 |
1.2 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的特点 | 第10-11页 |
1.3 中药复方组合效应及量比关系的研究 | 第11-12页 |
1.4 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 | 第12-13页 |
1.5 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 第13-15页 |
2. 苦参研究概述 | 第15-18页 |
2.1 苦参的化学成分 | 第15-16页 |
2.2 苦参的药理研究 | 第16-18页 |
3 苦参配伍后化学成分变化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第二章 苦参在配伍中化学成分变化的研究 | 第19-20页 |
1. 研究目标 | 第19页 |
2. 方案设计与依据 | 第19-20页 |
第三章 实验部分 | 第20-36页 |
第一节 实验材料 | 第20页 |
1. 实验药材 | 第20页 |
2. 仪器与试剂: | 第20页 |
第二节 苦参汤研究 | 第20-26页 |
1 实验方法 | 第20-22页 |
1.1 色谱条件 | 第20页 |
1.2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 第20页 |
1.3 供试品溶液的配制 | 第20-21页 |
1.4 线性关系考察 | 第21页 |
1.5 精密度考察 | 第21页 |
1.6 重复性考察 | 第21页 |
1.7 稳定性考察 | 第21页 |
1.8 加样回收率试验 | 第21页 |
1.9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21-22页 |
2 实验结果 | 第22-26页 |
2.1 苦参中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含量测定 | 第22页 |
2.2 苦参汤中化学成分的变化 | 第22-24页 |
2.2.1 供试品溶液的测定 | 第22页 |
2.2.2 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含量变化 | 第22-24页 |
2.3 其他化学成分的变化 | 第24-26页 |
第三节 苦参与蛇床子配伍研究 | 第26-30页 |
1. 实验方法 | 第26-27页 |
1.1 色谱条件 | 第26页 |
1.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26页 |
1.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26页 |
1.4 线性关系考察 | 第26-27页 |
1.5 精密度考察 | 第27页 |
1.6 重复性考察 | 第27页 |
1.7 稳定性考察 | 第27页 |
1.8 加样回收率试验 | 第27页 |
2. 实验结果 | 第27-30页 |
2.1 苦参药材中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含量测定 | 第27页 |
2.2 苦参与蛇床子配伍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 | 第27-29页 |
2.2.1 供试品溶液的测定 | 第27-29页 |
2.2.2 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含量变化 | 第29页 |
2.3 其他化学成分的变化 | 第29-30页 |
第四节 苦参与黄柏配伍研究 | 第30-34页 |
1. 实验方法 | 第30-31页 |
1.1 色谱条件 | 第30页 |
1.2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 第30页 |
1.3 供试品溶液的配制 | 第30页 |
1.4 线性关系考察 | 第30-31页 |
1.5 精密度考察 | 第31页 |
1.6 重复性考察 | 第31页 |
1.7 稳定性考察 | 第31页 |
1.8 加样回收率试验 | 第31页 |
2 实验结果 | 第31-34页 |
2.1 苦参药材中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含量测定 | 第31页 |
2.2 苦参与黄柏配伍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 | 第31-34页 |
2.2.1 供试品溶液的测定 | 第31-33页 |
2.2.2 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含量变化 | 第33页 |
2.2.3 其他化学成分的变化 | 第33-34页 |
第五节 苦参与蛇床子氧化还原反应的研究 | 第34-35页 |
1. 苦参与蛇床子共煎时新生成成分的提取分离 | 第35页 |
2. 蛇床子中消失成分的提取分离 | 第35页 |
第六节 结果与讨论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9页 |
第二部分 丹参素衍生物的合成 | 第39-63页 |
第一章 研究概况 | 第39-50页 |
1. 丹参素衍生物的合成 | 第40-47页 |
1.1 丹参素的来源与性质 | 第40-41页 |
1.2 丹参素的药理与应用 | 第41-42页 |
1.3 丹参素的合成方法 | 第42-43页 |
1.4 丹参素衍生物的构效关系研究 | 第43页 |
1.5 手性药物研究概述 | 第43-46页 |
1.5.1 手性药物研究的意义 | 第43-44页 |
1.5.2 手性药物合成的主要途径 | 第44页 |
1.5.3 面包酵母在手性药物合成中的应用 | 第44-46页 |
1.6 目标化合物的设计和合成路线选择 | 第46-47页 |
1.6.1 目标化合物的设计 | 第46-47页 |
1.6.2 合成路线选择 | 第47页 |
2. 肉桂酸及衍生物的合成 | 第47-50页 |
2.1 肉桂酸的合成 | 第47-48页 |
2.1.1 肉桂酸的来源与性质 | 第47页 |
2.1.2 肉桂酸的药理与应用 | 第47-48页 |
2.1.3 肉桂酸的合成方法及路线选择 | 第48页 |
2.2 阿魏酸与异阿魏酸的研究概况 | 第48-50页 |
2.2.1 来源与性质 | 第48-49页 |
2.2.2 阿魏酸与异阿魏酸的药理与应用 | 第49页 |
2.2.3 阿魏酸与异阿魏酸的合成方法与路线选择 | 第49-50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50-61页 |
第一节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50-51页 |
1. 实验仪器 | 第50-51页 |
2. 实验试剂 | 第51页 |
第二节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及表征 | 第51-59页 |
1. 丹参素衍生物的合成 | 第51-57页 |
1.1 β-苯基乳酸的合成 | 第51-53页 |
1.2 3,4,5-三甲氧基肉桂酸的合成 | 第53-55页 |
1.3 3-吲哚丙醇酸乙酯的合成 | 第55-57页 |
2. 肉桂酸及衍生物的合成 | 第57-59页 |
2.1 肉桂酸的合成 | 第57页 |
2.2 阿魏酸的合成 | 第57-58页 |
2.3 异阿魏酸的合成 | 第58页 |
2.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58-59页 |
2.4.1 产物的熔点及收率 | 第58页 |
2.4.2 红外光谱分析 | 第58-59页 |
2.4.3 产物的~1HNMR分析 | 第59页 |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 第59-60页 |
第四节 将来的工作及小结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附图 | 第64-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