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埋洞室围岩压力若干问题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目录 | 第10-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8页 |
1.1 引言 | 第12-13页 |
1.2 支护结构理论与实践发展 | 第13-21页 |
1.2.1 支护方式 | 第13-16页 |
1.2.2 支护理论的发展 | 第16-18页 |
1.2.3 浅埋洞室围岩压力计算方法 | 第18-21页 |
1.3 围岩压力的研究意义 | 第21-25页 |
1.4 问题的提出 | 第25-26页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围岩压力影响因素与研究基本原理 | 第28-43页 |
2.1 引言 | 第28页 |
2.2 围岩压力的主要类型 | 第28-29页 |
2.3.围岩压力的影响因素 | 第29-33页 |
2.3.1 岩体结构与尺寸 | 第29-30页 |
2.3.2 岩体的强度 | 第30-31页 |
2.3.3 洞室的形状 | 第31页 |
2.3.4 信息化施工与围岩压力 | 第31-33页 |
2.3.5 洞室埋深与地质构造 | 第33页 |
2.4 基本原理与方法 | 第33-43页 |
2.4.1 弹塑性分析原理 | 第33-39页 |
2.4.2 动态有限元原理 | 第39-41页 |
2.4.3 广义梁单元原理 | 第41-43页 |
第三章 浅埋洞室围岩压力确定 | 第43-61页 |
3.1 引言 | 第43页 |
3.2 浅埋单洞的分界及其围岩压力确定 | 第43-46页 |
3.2.1 铁路隧道设计规范方法 | 第43-44页 |
3.2.2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方法 | 第44-46页 |
3.3 浅埋连拱隧道的分界及其围岩压力确定 | 第46-55页 |
3.3.1 监测数据分析 | 第49页 |
3.3.2 双塌落拱假定 | 第49-52页 |
3.3.3 荷载确定 | 第52-55页 |
3.4 工程实例 | 第55-6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四章 浅埋洞室的围岩压力分配比例研究 | 第61-83页 |
4.1 引言 | 第61页 |
4.2 基于围岩内部位移的围岩压力分析 | 第61-69页 |
4.2.1 内部变形量测技术 | 第61-63页 |
4.2.2 围岩内部位移量测数据分析 | 第63-69页 |
4.3 浅埋洞室围岩压力支护结构承担比例的研究 | 第69-77页 |
4.3.1 初衬接触压力占围岩上覆荷载比例分析 | 第70-72页 |
4.3.2 二衬接触压力占围岩压力比例分析 | 第72-77页 |
4.4 工程实例 | 第77-82页 |
4.4.1 概况 | 第77-78页 |
4.4.2 地质条件 | 第78页 |
4.4.3 工程结构设计制约条件 | 第78页 |
4.4.4 结构设计 | 第78-80页 |
4.4.5 围岩压力分析与验证 | 第80-8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五章 浅埋洞室围岩压力时空效应分析 | 第83-101页 |
5.1 引言 | 第83页 |
5.2 施工期围岩压力分析 | 第83-95页 |
5.2.1 纵向空间效应分析 | 第84-85页 |
5.2.2 横向空间效应分析 | 第85-95页 |
5.3 围压压力长期监测分析 | 第95-99页 |
5.3.1 长期监测数据整理与分析 | 第95-97页 |
5.3.2 隧道仰拱力学分析 | 第97-9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9-10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1-103页 |
6.1 结论 | 第101-102页 |
6.2 展望 | 第102-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7页 |
致谢 | 第107-109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09-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