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 第1-16页 |
第一章 偿付能力概述 | 第16-24页 |
一、偿付能力的基本概念 | 第16-21页 |
(一) 偿付能力的基本概念 | 第16-18页 |
(二) 偿付能力的构成 | 第18-20页 |
(三) 保险公司加强偿付能力监管的必要性 | 第20-21页 |
二、保险业偿付能力风险及其构成 | 第21-24页 |
第二章 偿付能力管理的经济分析 | 第24-43页 |
一、偿付能力管理的不同视角 | 第24-26页 |
(一) 政府监管角度 | 第24-25页 |
(二) 风险理论角度 | 第25页 |
(三) 保险企业经济学的角度 | 第25-26页 |
二、保险监管必要性的经济分析——交易成本视角 | 第26-28页 |
三、保险偿付能力监管演进路径的经济分析 | 第28-43页 |
(一)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保险监管制度的强制信息披露功能 | 第28-32页 |
(二) 保险市场行为监管的博弈分析 | 第32-35页 |
(三) 保险偿付能力监管的博弈分析 | 第35-43页 |
第三章 偿付能力管理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其剖析 | 第43-57页 |
一、偿付能力的静态测试 | 第43-49页 |
(一) 偿付能力静态测试的手段 | 第43-44页 |
(二) 偿付能力静态测试各国实践 | 第44-49页 |
二、偿付能力动态测试 | 第49-55页 |
(一) 现金流量测试(Cash Flow Testing,简称CFT) | 第50-53页 |
(二) 动态偿付能力检测(Dynamic Solvency Testing,简称 DST) | 第53-55页 |
三、偿付能力管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 第55-57页 |
第四章 我国保险业偿付能力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第57-71页 |
一、我国保险业偿付能力监管现状 | 第57-63页 |
(一) 正常层次的监管 | 第57-59页 |
(二) 偿付能力额度的监管 | 第59-60页 |
(三) 保险公司的监管指标 | 第60-63页 |
二、我国保险业偿付能力监管存在的问题 | 第63-65页 |
(一) 偿付能力管理规定不够合理 | 第63-64页 |
(二) 保险监管会计准则尚未建立、会计信息质量存在问题 | 第64页 |
(三) 缺乏相应的监管数据系统的支持 | 第64-65页 |
(四) 无法全面、动态地反映偿付能力风险 | 第65页 |
三、我国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体系的建设 | 第65-71页 |
(一) 建立科学详细的报表体系和报告制度,提高保险公司会计信息质量 | 第66-67页 |
(二) 建立公开信息披露制度 | 第67页 |
(三) 加快保险监管信息系统和数据库建设 | 第67-68页 |
(四) 推动保险公司建立和完善内部风险管理制度尤其是资产负债管理制度 | 第68页 |
(五) 完善偿付能力监管指标体系、推进偿付能力静态监管和动态监管结的建设 | 第68-69页 |
(六) 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保险偿付能力监管预警系统 | 第69-71页 |
本文结论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后记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