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8页 |
1 绪论 | 第8-21页 |
1.1 技术学习对于技术联盟的重要性 | 第8-10页 |
1.2 我国技术联盟中技术学习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第10-16页 |
1.2.1 我国技术联盟中技术学习的现状 | 第10-13页 |
1.2.2 我国技术联盟中技术学习存在的问题 | 第13-16页 |
1.3 本文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16-17页 |
1.4 研究创新点、内容框架和研究方法 | 第17-21页 |
1.4.1 研究创新点 | 第17-18页 |
1.4.2 内容结构框架 | 第18-19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2 文献综述 | 第21-34页 |
2.1 技术联盟研究综述 | 第21-25页 |
2.1.1 技术联盟的定义与类型 | 第21-22页 |
2.1.2 技术联盟构建的动机研究 | 第22-25页 |
2.2 技术学习的研究综述 | 第25-27页 |
2.2.1 技术学习的定义、类型 | 第25-26页 |
2.2.2 技术学习的来源 | 第26-27页 |
2.3 影响技术学习的因素研究 | 第27-32页 |
2.3.1 来自学习内容的影响因素 | 第27-28页 |
2.3.2 来自企业自身学习能力的影响因素 | 第28-30页 |
2.3.3 来源于企业的学习态度的影响因素 | 第30页 |
2.3.4 来源于联盟双方关系的因素 | 第30-32页 |
2.4 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 第32-34页 |
3 基于技术联盟的技术学习的影响因素分析模型 | 第34-47页 |
3.1 两种主导技术联盟类型的提出 | 第34-37页 |
3.2 技术学习行为阶段的划分 | 第37-39页 |
3.3 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标准的总结 | 第39-41页 |
3.4 实证研究模型与假设的提出 | 第41-42页 |
3.4.1 实证模型的提出 | 第41-42页 |
3.4.2 实证研究的假设 | 第42页 |
3.5 实证调研方案的设计 | 第42-45页 |
3.5.1 调查目的 | 第42页 |
3.5.2 调查内容 | 第42-43页 |
3.5.3 调查对象 | 第43页 |
3.5.4 调查方法 | 第43页 |
3.5.5 问卷设计及统计方法 | 第43-45页 |
3.6 调查方案的实施 | 第45-47页 |
3.6.1 预调查 | 第45页 |
3.6.2 正式调查 | 第45-47页 |
4 问卷结果的统计分析 | 第47-57页 |
4.1 因素分析 | 第47-50页 |
4.1.1 技术学习影响因素指标的因素分析 | 第47-48页 |
4.1.2 技术学习行为的因素分析 | 第48-50页 |
4.1.3 技术创新能力指标的因素分析 | 第50页 |
4.2 简单相关分析 | 第50-52页 |
4.2.1 技术学习影响因素指标与技术学习行为指标的相关分析 | 第51-52页 |
4.2.2 技术学习行为指标与技术创新能力的相关分析 | 第52页 |
4.3 回归分析 | 第52-55页 |
4.3.1 技术学习行为指标对技术创新能力指标的回归分析 | 第52-53页 |
4.3.2 技术学习影响因素指标对于技术学习行为指标的回归分析 | 第53-55页 |
4.4 单因素方差分析 | 第55-57页 |
5 不同技术联盟类型下的企业技术学习影响因素案例分析 | 第57-70页 |
5.1 非竞争的对称型技术学习-以青岛海信通信有限公司为例 | 第57-60页 |
5.1.1 公司发展背景 | 第57-58页 |
5.1.2 对外合作开发“彩 E”过程中的技术学习状况 | 第58-60页 |
5.2 非对称型技术学习—以杭州欧亚公司为例 | 第60-67页 |
5.2.1 公司简介 | 第60-61页 |
5.2.2 不同技术能力提升阶段中的技术学习状况 | 第61-67页 |
5.3 两种技术联盟类型中技术学习影响因素的比较 | 第67-70页 |
6 提高技术联盟中企业技术学习效果的对策 | 第70-75页 |
6.1 降低学习内容的不利影响 | 第70-71页 |
6.2 增强企业自身学习能力 | 第71-72页 |
6.3 改善企业学习态度 | 第72-73页 |
6.4 减弱联盟双方关系的不利影响 | 第73-75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75-76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2页 |
附录一 调研企业或机构名录 | 第82-84页 |
附录二 访谈问卷 | 第84-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