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各种防治方法论文--生物防治论文

淡紫拟青霉产几丁质酶条件和几丁质酶生化特性研究

中文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引言第8-18页
 1 几丁质酶研究回顾第8-10页
 2 微生物几丁质酶第10-15页
   ·产几丁质酶的微生物第10页
   ·微生物几丁质酶的定位第10-11页
   ·几丁质酶的分类第11页
   ·微生物几丁质酶生化特性第11-15页
     ·微生物几丁质酶的分子量第11-14页
     ·微生物几丁质酶的等电点pI第14页
     ·pH 对微生物几丁质酶的影响第14页
     ·温度对微生物几丁质酶的影响第14页
     ·金属离子对微生物几丁质酶的影响第14-15页
 3 食线虫菌物几丁质酶的生物防治作用第15-16页
   ·食线虫菌物几丁质酶的研究第15-16页
   ·几丁质酶其他蛋白协同作用第16页
 4 前景及本课题研究第16-18页
   ·食线虫菌物的应用第16-17页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第17-18页
第二章 淡紫拟青霉高产几丁质酶菌株筛选第18-25页
 1 材料和方法第18-19页
   ·菌株来源第18页
   ·培养基制备第18页
     ·几丁质琼脂培养基第18页
     ·几丁质液体培养基第18页
     ·几丁质胶体制备第18页
   ·筛选方法第18-19页
     ·几丁质琼脂平板培养筛选第18-19页
     ·液体培养筛选第19页
   ·几丁质酶活力测定第1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9-24页
   ·平板培养筛选结果第19-21页
   ·液体培养筛选结果第21页
   ·菌株稳定性第21-24页
     ·产几丁质酶的稳定性第21-22页
     ·菌株遗传稳定性第22-24页
 3 讨论第24-25页
   ·淡紫拟青霉产几丁质酶菌株的平板筛选法第24页
   ·创建高产几丁质酶筛选体系第24-25页
第三章 淡紫拟青霉对线虫的侵染第25-2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5-26页
   ·供试菌株和靶标线虫第25页
     ·淡紫拟青霉孢子悬浮液的制备第25页
     ·淡紫拟青霉对根结线虫卵的侵染测定第25页
   ·菌株对甘薯茎线虫的寄生作用第25-26页
 2 结果第26-27页
   ·淡紫拟青霉对根结线虫卵的侵染第26页
   ·淡紫拟青霉对甘薯茎线虫的寄生第26-27页
 3 讨论第27-29页
   ·淡紫拟青霉几丁质酶活性与侵染力呈正相关第27-28页
   ·淡紫拟青霉的几丁质酶对卵侵染的作用点第28页
   ·淡紫拟青霉对甘薯茎线虫虫体的侵染条件第28-29页
第四章 淡紫拟青霉FZ-0289 产几丁质酶条件第29-3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9-30页
   ·菌株来源第29页
   ·基础培养基第29页
   ·培养基配方单因素试验第29页
     ·几丁质培养基第29页
     ·几丁质有机氮培养基第29页
     ·接种和培养第29页
   ·培养条件正交试验第29-30页
 2 结果第30-35页
   ·培养基配方单因素试验第30-33页
   ·培养条件优化第33-35页
     ·正交法确定培养条件第33-34页
     ·优化条件后产几丁质酶特性测定第34-35页
 3 讨论第35-37页
   ·几丁质形态和细度是影响几丁质酶产量的关键因素第35-36页
   ·几丁质形态与氮源对菌体产几丁质酶能力有交互影响第36页
   ·正交试验建立 FZ-0289 产几丁质酶实验室培养体系第36-37页
第五章 几丁质酶分离纯化及特性研究第37-50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7-40页
   ·粗酶液准备第37页
   ·分离纯化方法第37-39页
     ·亲和层析第37-38页
       ·吸附时间和吸附量的确定第37页
       ·几丁质粉末亲和层析第37-38页
     ·离子交换层析第38页
     ·蛋白含量测定第38-39页
     ·几丁质酶活检测第39页
     ·蛋白质凝胶电泳第39页
       ·SDS-PAGE第39页
       ·电泳染色第39页
   ·几丁质酶的性质研究第39-40页
     ·几丁质酶分子量的测定第39页
     ·反应条件对几丁质酶活的影响第39页
       ·温度对几丁质酶活的影响第39页
       ·pH 对几丁质酶活的影响第39页
       ·温度和pH 对几丁质酶活的综合影响第39页
     ·几丁质酶的稳定性第39-40页
       ·温度对酶稳定性的影响第39-40页
       ·pH 对酶稳定性的影响第40页
     ·金属离子对酶活的影响第40页
 2 结果第40-48页
   ·几丁质酶的分离纯化第40-44页
     ·几丁质酶亲和层析第40-41页
     ·离子交换第41-44页
     ·几丁质酶纯化结果的计算第44页
   ·几丁质酶的性质研究第44-48页
     ·分子量第44页
     ·温度、pH 对几丁质酶的影响第44-47页
       ·粗酶反应最适温度第45页
       ·粗酶反应最适pH第45-46页
       ·几丁质酶E1 反应温度和pH 的关系第46页
       ·几丁质酶E1 对温度的稳定性第46页
       ·几丁质酶E1 对pH 的稳定性第46-47页
     ·金属离子对几丁质酶E1 活力的影响第47-48页
 3 讨论第48-50页
   ·几丁质酶纯化方法的改进第48-49页
   ·反应因素对酶活力的影响第49-50页
结论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7页
致谢第57-58页
附录第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羊胎盘免疫调节因子调节BALB/c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实验研究
下一篇:关于加强当代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理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