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引言 | 第9-11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 ·引物设计 | 第11页 |
| ·反应体系及条件 | 第11-12页 |
| ·扩增结果 | 第12页 |
| ·LAMP 技术的优点: | 第12页 |
| ·LAMP 技术的缺点 | 第12页 |
| ·实时LAMP 监测的基本原理 | 第12-13页 |
| ·实时LAMP 的优点 | 第13页 |
| ·实时LAMP 的缺点 | 第13-14页 |
| ·LAMP 方法在检测常见食源性致病菌的应用 | 第14-15页 |
| ·大肠杆菌 O157 检测 | 第14页 |
| ·志贺氏杆菌检测 | 第14页 |
| ·副溶血弧菌检测 | 第14-15页 |
| ·沙门氏菌检测 | 第15页 |
| ·LAMP 技术的展望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分离、鉴定及毒力基因和血清型分布研究 | 第16-27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16-18页 |
| ·实验材料 | 第16-17页 |
| ·实验方法 | 第17-1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18-25页 |
| ·传统分离方法结果 | 第18-19页 |
| ·副溶血性弧菌tlh 基因的检测结果 | 第19-20页 |
| ·副溶血性弧菌毒力基因tdh 和trh 的检测结果 | 第20-22页 |
| ·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型分析结果 | 第22页 |
| ·副溶血性弧菌检出报告 | 第22-25页 |
| ·讨论 | 第25-27页 |
| 第三章 新型LAMP 检测副溶血弧菌法的建立 | 第27-5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7-35页 |
| ·实验材料 | 第27-29页 |
| ·实验方法 | 第29-3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5-49页 |
| ·最适Mg~(2+)浓度 | 第35页 |
| ·最适甜菜碱浓度 | 第35-36页 |
| ·内外引物浓度比 | 第36-37页 |
| ·环引物加入与不加入 | 第37-38页 |
| ·反应温度 | 第38页 |
| ·反应时间 | 第38-39页 |
| ·特异性试验 | 第39-43页 |
| ·颜色反应结果 | 第43-44页 |
| ·基因组DNA 检测灵敏度 | 第44-45页 |
| ·纯培养物检测灵敏度 | 第45-46页 |
| ·对贝类样品检测灵敏度 | 第46-47页 |
| ·普通PCR 法检测副溶血弧菌 | 第47-49页 |
| ·讨论 | 第49-51页 |
| 第四章 新型LAMP 法检测副溶血性弧菌tdh 及trh 基因的研究 | 第51-6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1-57页 |
| ·实验材料 | 第51-53页 |
| ·实验方法 | 第53-5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7-61页 |
| ·副溶血弧菌标准菌株tdh 基因LAMP 检测结果 | 第57-58页 |
| ·tdh 基因LAMP 检测特异性结果 | 第58-59页 |
| ·副溶血弧菌标准菌株trh 基因LAMP 检测结果 | 第59-60页 |
| ·trh 基因LAMP 检测特异性结果 | 第60-61页 |
| ·讨论 | 第61-62页 |
| 结论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