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3页 |
1. 1 基本缘起与约定 | 第9页 |
1. 2 文献回顾 | 第9-11页 |
1. 2. 1 公司治理理论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 2. 2 公司治理模式研究现状 | 第10页 |
1. 2. 3 财务激励机制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 3 研究框架安排及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 4 研究意义与创新 | 第12-13页 |
第2章 公司治理理论基础追索 | 第13-20页 |
2. 1 公司治理理论基础:企业本质理论的融合 | 第13-16页 |
2. 1. 1 生产函数理论与公司治理 | 第13页 |
2. 1. 2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生产关系理论与公司治理 | 第13-14页 |
2. 1. 3 市场交易理论与公司治理 | 第14-15页 |
2. 1. 4 公司治理三大理论基础的融合 | 第15-16页 |
2. 2 公司治理理论分析框架的构建 | 第16-17页 |
2. 2. 1 以目标为起点研究公司治理问题 | 第16页 |
2. 2. 2 建立公司治理主体与客体相结合的研究体系 | 第16-17页 |
2. 2. 3 将企业价值作为贯穿公司治理始终的主线 | 第17页 |
2. 3 公司治理理论与现代企业财务理论 | 第17-18页 |
2. 3. 1 公司治理目标与现代企业财务目标的一致性 | 第18页 |
2. 3. 2 公司治理主体与财务主体的关联性 | 第18页 |
2. 3. 3 公司治理的客体以财权配置为中心 | 第18页 |
2. 3. 4 财务职能贯穿公司治理全过程 | 第18页 |
2. 4 基于公司治理理论对公司治理模式内涵的界定 | 第18-20页 |
第3章 公司治理模式比较与改进 | 第20-39页 |
3. 1 典型公司治理模式比较 | 第20-28页 |
3. 1. 1 英美股权分散式市场控制模式 | 第20-24页 |
3. 1. 2 德日组织控制模式 | 第24-26页 |
3. 1. 3 韩国及东南亚地区家族控制型治理模式 | 第26-28页 |
3. 2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模式分析 | 第28-36页 |
3. 2. 1 我国公司治理模式的发展历程 | 第28-29页 |
3. 2. 2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模式特征与企业绩效 | 第29-36页 |
3. 3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模式改进思路 | 第36-39页 |
第4章 基于有效治理模式的财务激励机制研究 | 第39-56页 |
4. 1 财务激励机制的目标:构建财权合理配置与相互制衡的全面激励体系 | 第39-43页 |
4. 1. 1 财务激励与财务治理的关系 | 第39-40页 |
4. 1. 2 现代企业财务治理分析 | 第40-42页 |
4. 1. 3 财务激励目标体系的构建:全面与制衡的财务激励机制 | 第42-43页 |
4. 2 财务激励机制现状评价:基于企业绩效的分析 | 第43-48页 |
4. 2. 1 我国企业财务激励机制的形成与历史变迁 | 第43-44页 |
4. 2. 2 我国财务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 第44-46页 |
4. 2. 3 财务激励机制与企业绩效:对我国上市公司实证研究结论的分析 | 第46-47页 |
4. 2. 4 发达国家财务激励机制特征分析:以美国和日本为例 | 第47-48页 |
4. 3 财务激励机制与公司治理模式的相关性分析 | 第48-52页 |
4. 3. 1 公司治理模式与财务激励机制的研究思路 | 第48页 |
4. 3. 2 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下的激励问题与有效治理模式:理论探讨 | 第48-50页 |
4. 3. 3 治理模式与财务激励机制相结合的分析框架的构建 | 第50-52页 |
4. 4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激励机制改进:基于有效治理模式的分析 | 第52-56页 |
4. 4. 1 有效公司治理模式的衡量标准 | 第52-53页 |
4. 4. 2 我国企业财务激励机制改进思路 | 第53-56页 |
结论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