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1页 |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6-28页 |
·混凝土材料疲劳性能研究现状 | 第16-27页 |
·混凝土材料疲劳性能的研究 | 第18-22页 |
·普通混凝土材料疲劳性能的研究 | 第18-20页 |
·纤维增强混凝土材料疲劳性能的研究 | 第20-21页 |
·其它混凝土材料疲劳性能的研究 | 第21-22页 |
·混凝土材料疲劳过程与损伤 | 第22-27页 |
·混凝土材料疲劳破坏过程 | 第22-24页 |
·疲劳过程中材料性能的变化 | 第24页 |
·疲劳损伤与累积理论 | 第24-26页 |
·疲劳损伤的无损检测与研究 | 第26-27页 |
·其它理论及工具在混凝土材料疲劳性能研究方面的应用 | 第27页 |
·存在问题 | 第27-28页 |
·研究内容 | 第28-31页 |
第二章 试验材料、配合比及试件制备与养护 | 第31-38页 |
·试验材料 | 第31-35页 |
·粉煤灰 | 第32页 |
·矿渣 | 第32页 |
·硅酸盐水泥 | 第32-34页 |
·其它材料 | 第34-35页 |
·试验配合比、试件制备与养护 | 第35-38页 |
·试验配合比主要参数的设计 | 第35-37页 |
·粉煤灰与矿渣掺量 | 第35页 |
·水胶比 | 第35-36页 |
·其它参数及配合比 | 第36-37页 |
·试件的制备及养护 | 第37-38页 |
·疲劳试验试件的成型与养护 | 第37页 |
·微观分析试样制备及养护 | 第37-38页 |
第三章 矿物掺合料对混凝土疲劳性能的影响 | 第38-62页 |
·疲劳性能测试 | 第38-42页 |
·试验设备 | 第38-39页 |
·试验参数 | 第39-42页 |
·疲劳试验及加载控制 | 第42页 |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42-52页 |
·静态强度 | 第42-45页 |
·疲劳寿命 | 第45-52页 |
·疲劳方程 | 第52-61页 |
·S-N 曲线与疲劳方程 | 第52-54页 |
·基于Weibull 分布的S-P-N 曲线与概率疲劳方程 | 第54-61页 |
·Weibull 分布理论 | 第54-55页 |
·Weibull 分布母体参数的确定 | 第55-59页 |
·基于Weibull 分布的概率疲劳方程 | 第59-61页 |
·本章结论 | 第61-62页 |
第四章 基于基体与界面性质的疲劳方程 | 第62-89页 |
·基体、界面与混凝土疲劳破坏 | 第62-70页 |
·静态荷载作用下混凝土的破坏 | 第62-63页 |
·疲劳荷载作用下混凝土的破坏 | 第63-70页 |
·疲劳裂缝的观察及定量分析 | 第64-68页 |
·混凝土疲劳破坏过程 | 第68-70页 |
·基体、界面性质与S-N曲线的非线性 | 第70-75页 |
·大掺量矿物掺合料混凝土S-N 曲线的非线性 | 第72-74页 |
·纤维增强混凝土S-N 曲线的非线性 | 第74-75页 |
·基于基体与界面性质疲劳方程 | 第75-87页 |
·模型推导 | 第75-84页 |
·基于基体和界面性质疲劳方程的建立 | 第84-87页 |
·本章结论 | 第87-89页 |
第五章 材料组成、结构与疲劳性能的关系 | 第89-119页 |
·水化浆体的组成 | 第89-96页 |
·引言 | 第89-91页 |
·研究方法 | 第91页 |
·浆体组成 | 第91-96页 |
·非蒸发水量 | 第92-94页 |
·CH 数量 | 第94-96页 |
·材料结构 | 第96-111页 |
·基体结构 | 第97-100页 |
·研究方法 | 第97-98页 |
·压汞法测试原理及仪器 | 第98页 |
·试样制备 | 第98页 |
·浆体孔结构 | 第98-100页 |
·界面过渡区的微观结构及微尺度力学性能 | 第100-111页 |
·界面过渡区结构及形成 | 第100-102页 |
·界面结构的SEM 研究 | 第102-105页 |
·试验仪器及试样制备 | 第102页 |
·界面过渡区微观结构 | 第102-105页 |
·界面过渡区微尺度力学性能的纳米压痕技术研究 | 第105-111页 |
·测试原理 | 第105-107页 |
·试样制备 | 第107-108页 |
·试验仪器与测试方案 | 第108页 |
·试验结果及讨论 | 第108-111页 |
·组成、结构与疲劳性能的关系 | 第111-117页 |
·非蒸发水与孔结构及疲劳性能的关系 | 第111-114页 |
·CH 数量与界面过渡区结构及疲劳性能的关系 | 第114-116页 |
·基体与界面过渡区性质差异与高周疲劳性能 | 第116-117页 |
·本章结论 | 第117-119页 |
第六章 应用矿物掺合料改善疲劳性能的混凝土配合比关键参数设计 | 第119-134页 |
·引言 | 第119-121页 |
·基于疲劳性能的混凝土配合比关键参数设计的理论与方法 | 第121-132页 |
·改善混凝疲劳性能的途径 | 第121页 |
·配合比关键参数设计原则、理论与方法 | 第121-126页 |
·方法应用 | 第126-132页 |
·单位质量矿渣反应结合的非蒸发水量 | 第126-128页 |
·基于氧化物平衡的矿渣理论反应程度计算 | 第128-131页 |
·水胶比的计算 | 第131-132页 |
·本章结论 | 第132-134页 |
第七章 全文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134-139页 |
·结论 | 第134-137页 |
·展望 | 第137-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50页 |
致谢 | 第150-15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151-152页 |
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推荐表 | 第152-154页 |
作者简况表 | 第154-155页 |
指导教师简况表 | 第1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