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淮安开发区环境保护规划的研究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1.2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1.3 区域环境规划概述 | 第11-18页 |
1.3.1 区域环境规划的概念 | 第11页 |
1.3.2 环境规划的发展 | 第11-13页 |
1.3.3 区域环境规划方法 | 第13-18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8-20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2 本文创新点 | 第19-20页 |
1.5 本文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区域环境概况 | 第21-31页 |
2.1 自然概况 | 第21-25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21页 |
2.1.2 河流水文 | 第21-22页 |
2.1.3 气象气候 | 第22-25页 |
2.2 开发区环境功能区划及环境保护目标 | 第25页 |
2.2.1 开发区环境功能区划 | 第25页 |
2.2.2 区域敏感目标 | 第25页 |
2.3 区域环境质量现状 | 第25-31页 |
2.3.1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 | 第25-28页 |
2.3.2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 | 第28-31页 |
第三章 淮安农业开发区的发展规划及主要环境问题 | 第31-37页 |
3.1 开发区发展规划 | 第31-36页 |
3.1.1 开发区性质和规模 | 第31-33页 |
3.1.2 开发区进驻企业情况 | 第33-36页 |
3.2 开发区主要环境问题和制约因素分析 | 第36-37页 |
第四章 区域地表水环境规划 | 第37-51页 |
4.1 开发区地表水环境预测 | 第37-43页 |
4.1.1 污染源强预测 | 第37-39页 |
4.1.2 地表水环境预测模式 | 第39-40页 |
4.1.3 模型率定 | 第40-42页 |
4.1.4 预测方案及结果分析 | 第42-43页 |
4.2 地表水环境容量及总量控制 | 第43-51页 |
4.2.1 水环境容量 | 第43-47页 |
4.2.2 水污染控制措施及环境保护规划 | 第47-51页 |
第五章 区域大气环境规划 | 第51-73页 |
5.1 开发区大气环境预测 | 第51-66页 |
5.1.1 污染源强预测 | 第51-52页 |
5.1.2 大气环境预测模式 | 第52-55页 |
5.1.3 参数选取 | 第55-58页 |
5.1.4 计算方案 | 第58-60页 |
5.1.5 预测结果及分析 | 第60-66页 |
5.2 大气环境容量及总量控制 | 第66-73页 |
5.2.1 大气环境容量 | 第66-70页 |
5.2.2 大气污染控制及环境保护规划 | 第70-73页 |
第六章 开发区生态环境规划 | 第73-83页 |
6.1 开发区生态适宜度涵义及生态因子 | 第73-75页 |
6.1.1 生态适宜度涵义 | 第73页 |
6.1.2 生态适宜度评价指标选择 | 第73-74页 |
6.1.3 生态适宜度指标量化分级 | 第74页 |
6.1.4 不适宜临界条件 | 第74-75页 |
6.2 开发区生态适宜度计算方法 | 第75-77页 |
6.2.1 开发区土地利用度的确定 | 第75-76页 |
6.2.2 生态因子权重的确定 | 第76-77页 |
6.2.3 生态适宜度综合指标 | 第77页 |
6.3 生态适宜度分析结果 | 第77-79页 |
6.3.1 工业用地生态适宜度分析结果 | 第77-78页 |
6.3.2 居住用地生态适宜度分析结果 | 第78-79页 |
6.3.3 开发区布局存在的环境问题 | 第79页 |
6.4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 第79-83页 |
6.4.1 绿地系统规划 | 第79-81页 |
6.4.2 河道综合整治规划 | 第81-82页 |
6.4.3 生态农业建设规划 | 第82-83页 |
第七章 区域环境规划调整措施及环境管理 | 第83-87页 |
7.1 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建议 | 第83-84页 |
7.1.1 热电厂规划调整 | 第83页 |
7.1.2 城南水厂取水口位置调整 | 第83页 |
7.1.3 城南水厂厂址调整 | 第83-84页 |
7.1.4 蛇家坝干渠水体功能调整 | 第84页 |
7.1.5 京杭运河沿岸绿地调整 | 第84页 |
7.2 区域进驻企业控制条件 | 第84-87页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7-89页 |
8.1 总结 | 第87-88页 |
8.2 展望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2页 |
附录 (编制依据) | 第92-95页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