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1-7页 |
摘要 | 第7-11页 |
ABSTRACT | 第11-2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5-50页 |
·半导体光催化反应研究现状 | 第25-33页 |
·半导体光催化氧化反应机理 | 第26页 |
·提高半导体光催化剂氧化活性的途径 | 第26-27页 |
·半导体光催化效率的影响因素 | 第26页 |
·提高半导体光催化剂氧化活性的途径 | 第26-27页 |
·钙钛矿型ABO_3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的特点 | 第27-33页 |
·混合导体复合氧化物 | 第27页 |
·钙钛矿型氧化物 | 第27-29页 |
·钙钛矿复合氧化物的催化反应 | 第29-31页 |
·复合氧化物的制备 | 第31-33页 |
·化学沉淀法 | 第31页 |
·溶胶-凝胶法 | 第31页 |
·柠檬酸法 | 第31页 |
·燃烧合成法 | 第31-32页 |
·钝化处理制备复合氧化物涂层 | 第32-33页 |
·氧电极 | 第33-37页 |
·氧电极催化剂 | 第34-35页 |
·贵金属 | 第34页 |
·金属螯合物 | 第34页 |
·锰氧化物 | 第34页 |
·钙钛矿型氧化物 | 第34-35页 |
·双功能氧电极 | 第35-37页 |
·双功能氧电极 | 第35页 |
·双功能氧电极机理 | 第35-37页 |
·氧气还原反应(ORR)机理 | 第36页 |
·协作反应机理 | 第36页 |
·氧气析出反应(OER)机理 | 第36-37页 |
·双功能氧电极存在问题 | 第37页 |
·光催化反应 | 第37-42页 |
·新型光催化剂 | 第37-39页 |
·离子交换层状结构的光催化剂 | 第37页 |
·隧道结构的光催化剂 | 第37-38页 |
·钙钛矿复合氧化物光催化剂 | 第38页 |
·ATiO_3光催化剂 | 第38页 |
·稀土钙钛矿光催化剂 | 第38页 |
·分子筛光催化剂 | 第38-39页 |
·LaBO_3氧迁移与光催化 | 第39-41页 |
·LaBO_3的光催化机理 | 第39-40页 |
·LaBO_3(B=Cr,Mn,Fe,Co)的光催化氧化活性分析 | 第40-41页 |
·LaFe_(1-y)Cu_yO_3光催化与正电子湮灭 | 第41-42页 |
·复合氧化物降解多组分染料 | 第42页 |
·小波分析 | 第42-43页 |
·小波分析在分析化学中应用 | 第42-43页 |
·小波理论 | 第42-43页 |
·小波变换在光谱分析中的应用 | 第43页 |
·人工神经网络在化学中的应用 | 第43-50页 |
·人工神经网络理论发展历史 | 第43-44页 |
·人工神经网络在化学中的应用 | 第44-45页 |
·非线性校准 | 第45页 |
·模式识别 | 第45页 |
·人工神经网络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 第45-50页 |
·人工神经网络及其在色谱中的应用 | 第45-46页 |
·人工神经网络在光谱分析中的应用 | 第46-47页 |
·人工神经网络在食品工业中应用 | 第47-48页 |
·人工神经网络在生命科学中应用 | 第48-50页 |
第二章 La_xSr_(1-x)NiO_3复合氧化物的制备及其光电催化特性 | 第50-72页 |
·甘氨酸燃烧法合成La_xSr_(1-x)NiO_3及电化学性能 | 第50-58页 |
·试验方法 | 第50-52页 |
·甘氨酸-硝酸盐燃烧法合成复合氧化物陶瓷粉末 | 第50-51页 |
·氧电极制备工艺 | 第51页 |
·氧电极的电化学曲线测定 | 第51-52页 |
·循环伏安曲线与测量装置 | 第51页 |
·La_xSr_(1-x)NiO_3作为氧电极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51-52页 |
·结果讨论 | 第52-58页 |
·催化剂与乙炔黑用量对循环伏安曲线的影响 | 第52页 |
·导电材料与功能氧电极的循环伏安曲线 | 第52-53页 |
·La_(0.15)Sr_(0.9)NiO_3功能氧电极的循环伏安曲线与电化学反应机理 | 第53-55页 |
·La_(0.7)Sr_(0.3)NiO_3充O_2与未充O_2循环伏安曲线 | 第55-56页 |
·La_xSr_(1-x)NiO_3复合氧化物作为氧电极的电化学参数测定 | 第56-58页 |
·小结 | 第58页 |
·La_xSr_(1-x)NiO_3复合氧化物化学电极动力学 | 第58-66页 |
·试验方法 | 第59页 |
·催化剂La_xSr_(1-x)NiO_3的制备 | 第59页 |
·氧电极制备 | 第59页 |
·氧电极电化学催化活性评价 | 第59页 |
·循环伏安曲线装置 | 第59页 |
·电化学参数测试 | 第59页 |
·结果讨论 | 第59-65页 |
·La_xSr_(1-x)NiO_3的循环伏安曲线 | 第59-60页 |
·La_xSr_(1-x)NiO_3随温度变化的循环伏安曲线 | 第60-63页 |
·La_(0.7)Sr_(0.3)NiO_3的功能氧电极扫描速度对循环伏安曲线的影响 | 第63页 |
·KI对La_(0.75)Sr_(0.25)NiO_3循环伏安曲线的影响。 | 第63-65页 |
·小结 | 第65-66页 |
·La_xSr_(1-x)NiO_3对水溶液染料的光电催化活性 | 第66-72页 |
·试验方法 | 第66-67页 |
·甘氨酸-硝酸盐燃烧法合成复合氧化物陶瓷粉末 | 第66页 |
·La_xSr_(1-x)NiO_3氧电极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66-67页 |
·功能电极制备工艺 | 第66页 |
·功能电极的电化学参数确定 | 第66-67页 |
·染料的光电催化降解脱色 | 第67页 |
·结果讨论 | 第67-71页 |
·La_xSr_(1-x)NiO_3对染料光催化降解 | 第67-68页 |
·La_(0.7)Sr_(0.3)NiO_3染料脱色与光照时间的关系 | 第68页 |
·La_(0.7)Sr_(0.3)NiO_3对染料的光电催化降解 | 第68-69页 |
·La_xSr_(1-x)NiO_3光催化及光电催化活性的分析 | 第69-71页 |
·La_xSr_(1-x)NiO_3光催化活性的分析 | 第69-70页 |
·La_(0.7)Sr_(0.3)NiO_3光电催化活性的分析 | 第70-71页 |
·小结 | 第71-72页 |
第三章 人工神经网络-光度法测定染料混合物 | 第72-85页 |
·人工神经网络用于光度法同时测定三组份染料混合物 | 第72-77页 |
·基本理论 | 第72-73页 |
·实验部分 | 第73-74页 |
·软件 | 第73页 |
·仪器及设备 | 第73页 |
·实验方法 | 第73-7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4-77页 |
·吸收光谱 | 第74页 |
·测定波长的确定 | 第74页 |
·训练样本的确定 | 第74页 |
·参数的影响 | 第74-76页 |
·隐含层的节点数 | 第75页 |
·迭代次数 | 第75页 |
·学习速率和动量项α | 第75-76页 |
·样品的分析 | 第76-77页 |
·小结 | 第77页 |
·人工神经网络光度法同时测定五组份染料混合物 | 第77-85页 |
·引言 | 第77-78页 |
·基本理论 | 第78-80页 |
·实验部分 | 第80-81页 |
·仪器及试剂 | 第80页 |
·实验方法 | 第80页 |
·软件 | 第80-8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1-84页 |
·吸收光谱 | 第81页 |
·测定波长的确定 | 第81页 |
·训练样本的确定 | 第81页 |
·参数的影响 | 第81-82页 |
·隐含层的节点数 | 第81-82页 |
·迭代次数 | 第82页 |
·学习速率和动量项α | 第82页 |
·样品的分析 | 第82-84页 |
·五种染料合成样品的相对标准偏差与回收率 | 第82页 |
·五种染料合成样品的浓度比的适用范围 | 第82页 |
·干扰试验 | 第82-84页 |
·五组分染料光解催化样品的定量分析 | 第84页 |
·小结 | 第84-85页 |
第四章 钙钛矿型La_xSr_(1-x)B_(1-y)B_yO_3的光电催化活性 | 第85-117页 |
·钙钛矿型La_xSr_(1-x)Ni_(1-y)Co_yO_3光电催化活性 | 第85-93页 |
·试验方法 | 第85-87页 |
·La_xSr_(1-x)Ni_(1-y)Co_yO_3复合氧化物陶瓷粉末的制备与表征 | 第85-86页 |
·La_xSr_(1-x)Ni_(1-y)Co_yO_3氧电极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86页 |
·功能电极制备工艺 | 第86页 |
·功能电极的电化学参数确定 | 第86页 |
·染料的光电催化降解脱色 | 第86页 |
·五组分染料定量测定 | 第86-87页 |
·结果讨论 | 第87-93页 |
·La_xSr_(1-x)Ni_(1-y)Co_yO_3催化剂的结构表征 | 第87页 |
·La_xSr_(1-x)Ni_(1-y)Co_yO_3电极的电催化性能 | 第87-89页 |
·La_xSr_(1-x)Ni_(1-y)Co_yO_3对单组分染料光催化降解 | 第89页 |
·La_xSr_(1-x)Ni_(1-y)Co_yO_3对五组分染料的光催化降解特性 | 第89-92页 |
·La_xSr_(1-x)Ni_(1-y)Co_yO_3光催化降解活性分析 | 第92-93页 |
·小结 | 第93页 |
·纳米钙钛矿La_xSr_(1-x)Fe_(1-y)Co_yO_3复合氧化物的制备和表征 | 第93-102页 |
·试验部分 | 第94-95页 |
·复合氧化物陶瓷粉末的制备与表征 | 第94页 |
·双功能氧电极制备及循环伏安曲线的测定 | 第94页 |
·染料的光催化降解 | 第94页 |
·多组分染料定量测定 | 第94-9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95-101页 |
·La_xSr_(1-x)Fe_(1-y)Co_yO_3双功能氧电极的催化活性 | 第95页 |
·La_xSr_(1-x)Fe_(1-y)Co_yO_3催化剂的结构表征 | 第95-98页 |
·La_xSr_(1-x)Fe_(1-y)Co)yO_3对单组分染料光催化降解 | 第98-100页 |
·La_xSr_(1-x)Fe_(1-y)Co_yO_3对5组分混合染料的光催化降解特性 | 第100-101页 |
·小结 | 第101-102页 |
·纳米La_xSr_(1-x)Cu_(1-y)Co_yO_3的制备和光电催化特性 | 第102-108页 |
·试验方法 | 第102-103页 |
·钙钛矿La_xSr_(1-x)Cu_(1-y)Co_yO_3的制备与表征 | 第102页 |
·功能氧电极制备与电化学参数测定 | 第102-103页 |
·染料的光电催化降解脱色及多组分染料定量测定 | 第103页 |
·结果讨论 | 第103-108页 |
·La_xSr_(1-x)Cu_(1-y)Co_yO_3电极的电催化性能 | 第103-104页 |
·催化剂的结构表征 | 第104-106页 |
·La_xSr_(1-x)Cu_(1-y)Co_yO_3对单组分染料光催化降解 | 第106-107页 |
·La_xSr_(1-x)Cu_(1-y)Co_yO_3对5组分染料的光催化降解特性 | 第107-108页 |
·小结 | 第108页 |
·复合氧化物La_xSr_(1-x)Fe_(1-y)Ni_yO_3光电催化活性研究 | 第108-117页 |
·试验部分 | 第109-110页 |
·La_xSr_(1-x)Fe_(1-y)Ni_yO_3复合氧化物的制备与表征 | 第109页 |
·La_xSr_(1-x)Fe_(1-y)Ni_yO_3氧电极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109页 |
·功能电极制备工艺 | 第109页 |
·功能电极的电化学参数确定 | 第109页 |
·染料的光催化脱色 | 第109-110页 |
·组分染料定量测定 | 第110页 |
·结果讨论 | 第110-116页 |
·La_xSr_(1-x)Fe_(1-y)Ni_yO_3催化剂的结构表征 | 第110-111页 |
·La_xSr_(1-x)Fe_(1-y)Ni_yO_3双功能氧电极的电催化特性 | 第111-112页 |
·La_xSr_(1-x)Fe_(1-y)Ni_yO_3对单组分染料光催化降解 | 第112-114页 |
·La_xSr_(1-x)Fe_(1-y)Ni_yO_3对5组分染料的光催化降解特性 | 第114-116页 |
·小结 | 第116-117页 |
第五章 金属表面复合氧化物膜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 | 第117-136页 |
·Al及LY12Al的表面处理与复合转化膜的防腐性能 | 第117-123页 |
·实验 | 第117-118页 |
·实验材料 | 第117-118页 |
·腐蚀性能测试 | 第11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18-122页 |
·钝化剂成份对成膜性能的影响 | 第118-119页 |
·介质对钼酸盐锰酸盐复合转化膜的耐腐蚀性能影响 | 第119-122页 |
·钝化液的成膜机理及耐蚀性能 | 第122页 |
·小结 | 第122-123页 |
·Zn-Cu及BeCoCu表面钝化处理与防腐性能研究 | 第123-128页 |
·实验 | 第123-124页 |
·实验材料 | 第123页 |
·腐蚀性能测试 | 第123-12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24-128页 |
·钝化剂成份对成膜性能的影响 | 第124-126页 |
·介质对BTA、硼砂、苯甲酸钠复合钝化膜的耐腐蚀性能影响 | 第126-128页 |
·BTA硼砂苯甲酸钠复合钝化剂的钝化机理及对耐蚀性能的影响 | 第128页 |
·小结 | 第128页 |
·金属表面La_(0.7)Sr_(0.3)Ni_(0.1)Co_(0.9)O_3复合氧化物涂层制备及防腐性能 | 第128-136页 |
·实验 | 第129页 |
·La_(0.7)Sr_(0.3)Ni_(0.1)Co_(0.9)O_3复合氧化物前驱物溶胶的合成 | 第129页 |
·实验材料 | 第129页 |
·腐蚀性能测试 | 第12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29-135页 |
·铝材铜材涂层表面形貌 | 第129-131页 |
·铝材铜材涂层的极化曲线 | 第131-135页 |
·铝材的极化曲线与防腐性能 | 第131-132页 |
·铜材的极化曲线与防腐性能 | 第132-135页 |
·小结 | 第135-136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136-139页 |
致谢 | 第139-140页 |
参考文献 | 第140-154页 |
本人简介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54-1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