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法上信用评级机构对债券投资人民事责任之构建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4页 |
一、 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二、 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 | 第12页 |
三、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2-14页 |
第一章 信用评级概述 | 第14-22页 |
第一节 信用评级概念及分类 | 第14-17页 |
一、 概念 | 第14-15页 |
二、 分类 | 第15-16页 |
三、 本文研究范围之界定 | 第16-17页 |
第二节 信用评级在债券市场中的作用 | 第17-20页 |
一、 信息不对称、“柠檬市场”理论 | 第17-18页 |
二、 作为信息传递方法的信用评级 | 第18-19页 |
三、 实践中对评级结果的利用 | 第19-20页 |
第三节 我国信用评级业的发展历程及存在问题 | 第20-22页 |
一、 我国信用评级业发展历程 | 第20页 |
二、 我国信用评级业现存问题 | 第20-22页 |
第二章 信用评级机构的利益冲突问题 | 第22-28页 |
第一节 利益冲突问题之产生 | 第22-24页 |
一、 付费模式之变更 | 第22-23页 |
二、 发行人付费模式的优势 | 第23-24页 |
三、 发行人付费模式引发的利益冲突问题 | 第24页 |
第二节 利益冲突问题解决方式及其局限 | 第24-28页 |
一、 声誉理论 | 第25页 |
二、 内控机制与外部监管 | 第25-26页 |
三、 替代性解决方式 | 第26-27页 |
四、 民事责任 | 第27-28页 |
第三章 美国法上之考查 | 第28-38页 |
第一节 判例沿革 | 第28-33页 |
一、 言论自由的保护 | 第28-31页 |
二、 次贷危机后的新发展 | 第31-32页 |
三、 小结 | 第32-33页 |
第二节 信用评级机构的两种业务性质 | 第33-38页 |
一、 新闻出版业务与中介服务业务 | 第33-35页 |
二、 民事责任追究与两种业务之关系 | 第35-38页 |
第四章 请求权基础及责任要件考查 | 第38-51页 |
第一节 请求权基础 | 第38-43页 |
一、 德国法上专家责任之请求权基础 | 第39-40页 |
二、 我国法上请求权基础分析 | 第40-43页 |
第二节 要件考查 | 第43-51页 |
一、 过错的判断 | 第43-47页 |
二、 因果关系之证明 | 第47-49页 |
三、 损害赔偿 | 第49-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