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英文摘要 | 第12-14页 |
前言 | 第14-20页 |
第一章 硫酸长春新碱脂质体包封率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20-28页 |
1 仪器与材料 | 第20-21页 |
·仪器 | 第20页 |
·材料 | 第20-21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21-26页 |
·硫酸长春新碱脂质体中硫酸长春新碱的测定 | 第21-24页 |
·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21-22页 |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2页 |
·精密度 | 第22-23页 |
·检测限 | 第23页 |
·定量限 | 第23页 |
·方法回收率 | 第23页 |
·加样回收率 | 第23-24页 |
·阳离子交换树脂对脂质体和游离药物的分离 | 第24-26页 |
·阳离子交换树脂柱的制备 | 第24页 |
·阳离子交换树脂对水溶液中硫酸长春新碱的吸附 | 第24-25页 |
·阳离子交换树脂对脂质体与药物物理混合溶液中硫酸长春新碱的吸附 | 第25页 |
·阳离子交换树脂对空白脂质体的吸附 | 第25页 |
·阳离子交换树脂柱吸附能力的考察 | 第25-26页 |
·包封率的测定 | 第26页 |
3 讨论 | 第26-27页 |
4 小结 | 第27-28页 |
第二章 硫酸长春新碱脂质体的制备 | 第28-41页 |
1 仪器与试药 | 第28-29页 |
·仪器 | 第28页 |
·试药 | 第28-29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29-35页 |
·pH梯度法制备硫酸长春新碱脂质体及包封率影响因素的考察 | 第29-34页 |
·硫酸长春新碱脂质体制备的基本工艺 | 第29页 |
·温度对包封率的影响 | 第29-30页 |
·pH调节剂对包封率的影响 | 第30页 |
·药脂比对包封率的影响 | 第30-31页 |
·冻融对包封率的影响 | 第31页 |
·包衣材料的影响 | 第31-32页 |
·pH梯度法中硫酸长春新碱摄入活化能的考察 | 第32-33页 |
·PEG包衣对活化能的影响 | 第33-34页 |
·(NH_4)_2SO_4梯度法制备硫酸长春新碱脂质体及包封率影响因素的考察 | 第34-35页 |
·硫酸长春新碱脂质体制备的基本工艺 | 第34-35页 |
·包衣材料的影响 | 第35页 |
3 讨论 | 第35-40页 |
4 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三章 硫酸长春新碱脂质体的稳定性和理化性质的研究 | 第41-57页 |
1 仪器与材料 | 第41-42页 |
·仪器 | 第41页 |
·材料 | 第41-42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42-55页 |
·释放度的考查 | 第42-47页 |
·体外释放实验 | 第42-43页 |
·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42页 |
·硫酸长春新碱脂质体体外释放度的测定 | 第42-43页 |
·血浆释放度 | 第43-46页 |
·方法的建立及验证 | 第43-45页 |
·阳离子交换柱的考察 | 第45-46页 |
·血浆释放度的测定 | 第46页 |
·注射液中渗漏的考察 | 第46-47页 |
·稳定性的考察 | 第47-55页 |
·影响因素实验 | 第47-50页 |
·降解情况 | 第47-48页 |
·外观变化 | 第48页 |
·包封率的变化 | 第48-49页 |
·粒径的变化 | 第49-50页 |
·高温实验 | 第50-51页 |
·空白脂质体稳定性的研究 | 第51-55页 |
·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51-54页 |
·空白脂质体稳定性的考查 | 第54-55页 |
3 讨论 | 第55-56页 |
4 小结 | 第56-57页 |
第四章 硫酸长春新碱脂质体毒性及药效学的研究 | 第57-68页 |
1 仪器与材料 | 第57-58页 |
·仪器 | 第57页 |
·试药 | 第57-58页 |
·动物 | 第58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58-67页 |
·溶血性实验 | 第58-59页 |
·急性毒性实验 | 第59-60页 |
·药效学实验 | 第60-67页 |
·S180细胞的准备 | 第60页 |
·实验方法 | 第60页 |
·实验结果 | 第60-67页 |
·体重结果 | 第60-66页 |
·瘤重结果 | 第66-67页 |
3 讨论 | 第67页 |
4 小结 | 第67-68页 |
结论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