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 第1页 |
| 1 综述 | 第7-13页 |
| 1.1 草地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 第7-8页 |
| 1.2 生物多样性研究 | 第8-10页 |
| 1.3 植物种群分布格局研究 | 第10-11页 |
| 1.4 植物群落种间关系研究 | 第11-12页 |
| 1.5 植物群落稳定性研究 | 第12-13页 |
| 2 研究地区概况 | 第13-15页 |
| 2.1 自然概况 | 第13-14页 |
| 2.1.1 地理位置 | 第13页 |
| 2.1.2 气候 | 第13页 |
| 2.1.3 土壤 | 第13页 |
| 2.1.4 植被与植物资源 | 第13-14页 |
| 2.2 社会经济概况 | 第14-15页 |
| 3 研究方法 | 第15-20页 |
| 3.1 样地设置与群落调查 | 第15页 |
| 3.2 数据分析 | 第15-20页 |
| 3.2.1 植物群落分析 | 第15-16页 |
| 3.2.1.1 重要值计算 | 第15页 |
| 3.2.1.2 多样性指数计算 | 第15-16页 |
| 3.2.2 种群格局分析 | 第16-17页 |
| 3.2.2.1 种群分布格局类型 | 第16页 |
| 3.2.2.2 聚集强度测定 | 第16-17页 |
| 3.2.3 种间关联分析 | 第17-19页 |
| 3.2.3.1 种间联结性检验 | 第17-19页 |
| 3.2.3.2 种间联结程度的测定 | 第19页 |
| 3.2.4 群落稳定性测度的方法 | 第19-20页 |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0-39页 |
| 4.1 植物区系组成 | 第20-23页 |
| 4.2 植物群落类型 | 第23-25页 |
| 4.2.1 长芒草+猪毛蒿群丛 | 第23页 |
| 4.2.2 长芒草+星毛委陵菜群丛 | 第23-24页 |
| 4.2.3 长芒草+赖草群丛 | 第24页 |
| 4.2.4 长芒草+达乌里胡枝子群丛 | 第24页 |
| 4.2.5 长芒草+冷蒿群丛 | 第24页 |
| 4.2.6 长芒草+百里香群从 | 第24页 |
| 4.2.7 百里香+长芒草群丛 | 第24页 |
| 4.2.8 百里香+达乌里胡枝子群丛 | 第24页 |
| 4.2.9 百里香+星毛委陵菜群丛 | 第24-25页 |
| 4.3 不同整地方式对植物群落结构与动态的影响 | 第25-27页 |
| 4.3.1 种类组成 | 第25页 |
| 4.3.2 主要牧草种类重要值的季节变化 | 第25-27页 |
| 4.4 不同整地方式对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 第27-31页 |
| 4.4.1 对丰富度的影响 | 第27-28页 |
| 4.4.2 对均匀度的影响 | 第28-29页 |
| 4.4.3 对生态优势度的影响 | 第29-30页 |
| 4.4.4 对物种多样性与生物量的影响 | 第30-31页 |
| 4.5 不同整地方式对主要牧草种群格局的影响 | 第31-33页 |
| 4.5.1 水平沟整地方式下主要牧草种群格局 | 第31-33页 |
| 4.5.2 鱼鳞坑整地方式下主要牧草种群格局 | 第33页 |
| 4.5.3 天然封育草地主要牧草种群格局 | 第33页 |
| 4.6 不同整地方式下主要牧草种间关系的变化 | 第33-36页 |
| 4.6.1 水平沟整地方式下主要牧草种间关系的变化 | 第33-35页 |
| 4.6.2 鱼鳞坑整地方式下主要牧草种间关系的变化 | 第35页 |
| 4.6.3 天然封育草地主要牧草种间关系的变化 | 第35-36页 |
| 4.7 不同整地方式下植物群落稳定性的测度 | 第36-39页 |
| 4.7.1 水平沟整地方式下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分析 | 第36页 |
| 4.7.2 鱼鳞坑整地方式下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分析 | 第36-37页 |
| 4.7.3 天然封育草地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分析 | 第37-39页 |
| 5 讨论 | 第39-42页 |
| 5.1 不同整地方式下植物群落结构 | 第39页 |
| 5.2 不同整地方式下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生物量 | 第39-40页 |
| 5.3 不同整地方式下主要牧草种群格局 | 第40-41页 |
| 5.4 不同整地方式下主要牧草种间关系 | 第41页 |
| 5.5 不同整地方式下群落稳定性与多样性 | 第41-42页 |
| 6 结论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8页 |
| 附录 | 第48-51页 |
| 致谢 | 第51-5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