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饲用牧草的水土保持效应和生态效应的初步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1 前言 | 第6-16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6页 |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 第6-8页 |
1.2.1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现状 | 第6-7页 |
1.2.2 水土保持现状 | 第7页 |
1.2.3 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原因 | 第7-8页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8-13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2 试验内容与方法 | 第16-22页 |
2.1 试验区概况 | 第16页 |
2.2 试验概况 | 第16-19页 |
2.2.1 供试牧草的来源及特性 | 第16-17页 |
2.2.2 荒草坡试验地的建设与布置 | 第17-18页 |
2.2.3 弃耕地的建设与布置 | 第18-19页 |
2.2.4 供试土样各级粒径分析 | 第19页 |
2.3 试验内容及方法 | 第19-22页 |
2.3.1 雨量观测 | 第20页 |
2.3.2 径流和泥沙量观测 | 第20页 |
2.3.3 牧草覆盖度的观测 | 第20页 |
2.3.4 土壤含水量的测定 | 第20页 |
2.3.5 土壤化学性质的测定 | 第20页 |
2.3.6 牧草生长动态的观测 | 第20-21页 |
2.3.7 牧草根系的观测 | 第21页 |
2.3.8 牧草地上生物量的观测 | 第21-22页 |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22-41页 |
3.1 荒草坡牧草蓄水保土效应 | 第22-27页 |
3.1.1 降雨分析 | 第22页 |
3.1.2 坡度对牧草蓄水保土作用的影响 | 第22-25页 |
3.1.3 雨强和雨量对牧草蓄水保土作用的影响 | 第25-26页 |
3.1.4 牧草覆盖度对蓄水保土作用影响 | 第26-27页 |
3.2 弃耕地牧草生长发育规律 | 第27-33页 |
3.2.1 牧草适应性 | 第27-28页 |
3.2.2 牧草生长速度 | 第28-29页 |
3.2.3 牧草形态特征 | 第29-30页 |
3.2.4 牧草根系分布及地下生物量 | 第30-31页 |
3.2.5 牧草地上生物量及干鲜比 | 第31-33页 |
3.3 弃耕地牧草影响土壤理化性质的分析 | 第33-41页 |
3.3.1 影响土壤含水量的对比分析 | 第33-34页 |
3.3.2 影响pH的方差分析 | 第34-35页 |
3.3.3 影响土壤有机质的方差分析 | 第35-36页 |
3.3.4 影响土壤全N的方差分析 | 第36-37页 |
3.3.5 影响土壤速效N的方差分析 | 第37-38页 |
3.3.6 影响土壤速效P的方差分析 | 第38-39页 |
3.3.7 影响土壤速效K的方差分析 | 第39-41页 |
4 结论和讨论 | 第41-44页 |
4.1 结论 | 第41-43页 |
4.2 讨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英文摘要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