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绪论 | 第1-15页 |
| 1.1 论文选题的来源及意义 | 第8-9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 2 视觉注意机制的生理心理学基础 | 第15-29页 |
| 2.1 视觉系统通路 | 第15-17页 |
| 2.2 视觉神经系统对视觉信号的处理 | 第17-24页 |
| 2.2.1 视网膜 | 第17-20页 |
| 2.2.2 丘脑及侧膝体 | 第20-22页 |
| 2.2.3 视觉皮层 | 第22-23页 |
| 2.2.4 其他区域 | 第23-24页 |
| 2.2.5 What/Where通道 | 第24页 |
| 2.3 眼动与注意转移 | 第24-26页 |
| 2.4 注意过程的三个层次 | 第26-28页 |
| 2.5 小结 | 第28-29页 |
| 3 对数极坐标映射实现算法 | 第29-43页 |
| 3.1 概述 | 第30-31页 |
| 3.2 正向实现算法 | 第31-37页 |
| 3.2.1 角度轴离散化 | 第31-33页 |
| 3.2.2 距离轴离散化 | 第33-34页 |
| 3.2.3 两者的统一 | 第34-35页 |
| 3.2.4 还原过程 | 第35-36页 |
| 3.2.5 算法流程图 | 第36页 |
| 3.2.6 实例分析 | 第36-37页 |
| 3.3 反向实现算法 | 第37-41页 |
| 3.3.1 正向算法的不足 | 第37-38页 |
| 3.3.2 基于子像素反向算法的思想 | 第38-39页 |
| 3.3.3 基于子像素的最优灰度计算 | 第39页 |
| 3.3.4 运算步骤和实例 | 第39-40页 |
| 3.3.5 基于子像素的变换阵还原 | 第40-41页 |
| 3.4 非均匀变换对生物视觉系统的解释 | 第41-42页 |
| 3.5 小结 | 第42-43页 |
| 4 经典对数极坐标变换分析及改进 | 第43-60页 |
| 4.1 尺度不变性分析 | 第44-46页 |
| 4.1.1 理论分析 | 第44页 |
| 4.1.2 试验验证 | 第44-46页 |
| 4.2 旋转不变性分析 | 第46-47页 |
| 4.2.1 理论分析 | 第46页 |
| 4.2.2 试验验证 | 第46-47页 |
| 4.3 平移不变性实现 | 第47-48页 |
| 4.4 经典对数极坐标变换的潜在问题 | 第48-53页 |
| 4.4.1 目标形状的影响 | 第48-49页 |
| 4.4.2 中央区尺寸的自动调节 | 第49-53页 |
| 4.4.3 周边区的信息处理 | 第53页 |
| 4.5 变参数对数极坐标变换 | 第53-59页 |
| 4.5.1 变参数算法 | 第54-55页 |
| 4.5.2 数据量理论分析 | 第55-56页 |
| 4.5.3 数据量比较实例 | 第56-58页 |
| 4.5.4 实例分析 | 第58-59页 |
| 4.6 小结 | 第59-60页 |
| 5 注意机制的实现方案及其在红外成像制导系统中的应用 | 第60-67页 |
| 5.1 注意机制的并行实现方案 | 第61-62页 |
| 5.1.1 初级视觉模型基本框架 | 第61页 |
| 5.1.2 框架模型细化 | 第61-62页 |
| 5.2 空间双模图像描述模型 | 第62-64页 |
| 5.3 注意力机制模型在红外成像制导中的应用方案 | 第64-65页 |
| 5.4 对数极坐标变换的FPGA实现 | 第65-66页 |
| 5.5 小结 | 第66-67页 |
| 6 结束语 | 第67-69页 |
| 6.1 论文工作的回顾 | 第67-68页 |
| 6.2 进一步的研究内容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6页 |
| 致谢 | 第76-7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