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属性技术研究及其在关家堡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 前言 | 第1-10页 |
| 第一章 地震属性技术的发展概述 | 第10-12页 |
| 第二章 地震属性及其提取方法 | 第12-20页 |
| 第一节 地震属性的理论基础 | 第12-14页 |
| 一、振幅类信息 | 第12-13页 |
| 二、频率类信息 | 第13页 |
| 三、速度类信息 | 第13页 |
| 四、吸收衰减信息 | 第13-14页 |
| 五、其它信息 | 第14页 |
| 第二节 地震属性的数学定义 | 第14-18页 |
| 一、均方根振幅 | 第14页 |
| 二、弧长 | 第14-15页 |
| 三、能量半衰时 | 第15页 |
| 四、能量半衰时斜率 | 第15-16页 |
| 五、瞬时频率 | 第16页 |
| 六、瞬时相位 | 第16页 |
| 七、瞬时振幅 | 第16页 |
| 八、主频系列F1、F2、F3 | 第16-17页 |
| 九、相关长度 | 第17-18页 |
| 十、地震属性体 | 第18页 |
| 第三节 地震属性的提取 | 第18-20页 |
| 第三章 地震属性预测油气的方法分析 | 第20-30页 |
| 第一节 地震属性的优选 | 第20-23页 |
| 一、地震属性优选遵循的准则 | 第20页 |
| 二、地震属性有效性分析的工作程序 | 第20-21页 |
| 三、地震属性优选的方法 | 第21-23页 |
| 第二节 地震属性与储层物性的关系 | 第23-27页 |
| 一、地震属性标定 | 第23-24页 |
| 二、储层参数与地震属性关系的建立 | 第24-27页 |
| 第三节 影响储层预测效果的因素 | 第27-30页 |
| 一、地震信号的振幅保真 | 第27页 |
| 二、在井位处对地震属性数据的取样 | 第27页 |
| 三、提取地震属性时窗的确定 | 第27-28页 |
| 四、虚假相关 | 第28页 |
| 五、地震属性的物理意义 | 第28-29页 |
| 六、反演方法的选择 | 第29-30页 |
| 第四章 关家堡地区叠前属性提取与反演 | 第30-63页 |
| 第一节 项目概况 | 第30-33页 |
| 一、项目内容 | 第30页 |
| 二、项目要求 | 第30-31页 |
| 三、甲方提供的资料 | 第31页 |
| 四、项目的执行情况 | 第31页 |
| 五、存在的主要技术难点 | 第31页 |
| 六、所采用的主要技术 | 第31-32页 |
| 七、完成的主要工作 | 第32页 |
| 八、取得的主要认识 | 第32-33页 |
| 第二节 地质、地震及测井资料分析 | 第33-42页 |
| 一、工区位置 | 第33-34页 |
| 二、工区地质条件分析 | 第34-37页 |
| 三、工区地震资料分析与解释 | 第37-40页 |
| 四、测井数据标准化 | 第40-42页 |
| 第三节 叠前地震属性提取及反演 | 第42-50页 |
| 一、方法流程 | 第42-43页 |
| 二、地震资料的预处理 | 第43页 |
| 三、超道集的抽取 | 第43-44页 |
| 四、叠前地震属性提取 | 第44-47页 |
| 五、SVM的岩石物性参数和储层参数反演与映射 | 第47-50页 |
| 第四节 反演效果分析 | 第50-63页 |
| 一、多参数反演剖面效果分析 | 第50-61页 |
| 二、多参数反演平面效果分析 | 第61-63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63-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 附图 | 第69-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