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1页 |
1 水体富营养化 | 第10-21页 |
·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 | 第11-12页 |
·农业非点源磷污染 | 第12-17页 |
·土壤磷素进入水体的途径 | 第13-14页 |
·农田磷的累积与淋溶 | 第14页 |
·农田土壤磷淋溶的形态及其比例 | 第14-15页 |
·土壤磷淋溶的影响因素 | 第15页 |
·预测土壤磷素淋溶的指标 | 第15-17页 |
·水体富营养化危害 | 第17-18页 |
·使水体变得腥臭难闻 | 第17页 |
·降低水体透明度 | 第17页 |
·影响水体中的溶解氧 | 第17页 |
·向水体释放有毒物质 | 第17页 |
·影响供水质量并增加制水成本 | 第17页 |
·加速水体衰亡 | 第17-18页 |
·水体富营养化评价方法 | 第18-19页 |
·评价指标的选择 | 第18-19页 |
·水体营养化评价 | 第19页 |
·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 | 第19-21页 |
·农业非点源污染的管理 | 第19-20页 |
·物理化学法 | 第20页 |
·植物法 | 第20-21页 |
·超声波法 | 第21页 |
·挖掘底泥法 | 第21页 |
·其它方法 | 第21页 |
2 水体底质磷释放研究 | 第21-24页 |
·底泥与水体富营养化的关系 | 第21-22页 |
·底泥中的磷营养盐 | 第22页 |
·底泥磷的释放特征及发生条件 | 第22页 |
·底泥中磷的释放对水体营养化的贡献 | 第22-23页 |
·底泥磷的释放与吸收在控制水体富营养化中的作用 | 第23-24页 |
参考文献 | 第24-31页 |
第二章 渭河水体磷素富营养化状况 | 第31-43页 |
1 前言 | 第31页 |
2 渭河概况 | 第31-32页 |
·水样采集 | 第31-32页 |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3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2-39页 |
·渭河水体磷素含量 | 第32-38页 |
·总磷(TP) | 第32-33页 |
·总可溶性磷(TDP) | 第33-34页 |
·可反应性无机磷(MRP) | 第34-35页 |
·可溶性有机磷( DOP) | 第35-36页 |
·颗粒附着态磷(PP) | 第36-37页 |
·不同形态磷占总磷(TP)的比例 | 第37-38页 |
·水体酸碱度(pH) | 第38页 |
·颗粒物含量(PM) | 第38-39页 |
·水体磷素富营养化的评价 | 第39页 |
4 小结 | 第39-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3页 |
第三章 土壤磷淋溶预测指标研究 | 第43-55页 |
1 前言 | 第43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43-45页 |
·试验设计 | 第43-44页 |
·土样采集 | 第44页 |
·测定方法 | 第44-4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5-51页 |
·用磷饱和度( PSD)和土壤全磷( TP)预测土壤磷素淋溶 | 第45-48页 |
·磷的积累量 | 第45页 |
·磷在不同pH 值下的释放能力 | 第45-46页 |
·土壤释放磷量与土壤全磷的关系 | 第46-47页 |
·预测磷淋溶指标 PSD 和 TP | 第47-48页 |
·用 Olsen-P“突变点”预测 | 第48-51页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试验农场壤土 | 第48-50页 |
·渭河北岸(河漫滩)土壤 | 第50-51页 |
4 结论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第四章 渭河底质中磷释放对水体富营养化的贡献 | 第55-63页 |
1 前言 | 第55-56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56-57页 |
·样品的采集 | 第56页 |
·样品的处理 | 第56页 |
·试验设计 | 第56-57页 |
·测定方法 | 第56-57页 |
3 结果分析 | 第57-60页 |
·底质基本性质的测定 | 第57-58页 |
·不同pH 下底质磷的释放 | 第58-60页 |
4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作者简介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