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1 前言 | 第10-21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1.2.1 岩体结构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2 岩体质量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3 建基面选择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2.4 碎裂岩体的可利用性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2 研究区地质背景 | 第21-32页 |
2.1 区域地质概况 | 第21-25页 |
2.1.1 大地构造部位 | 第21页 |
2.1.2 区域地貌、地层岩性 | 第21-22页 |
2.1.3 区域地应力场总体特征 | 第22页 |
2.1.4 区域地质构造 | 第22-25页 |
2.2 坝址区地质概况 | 第25-32页 |
2.2.1 地形地貌 | 第25页 |
2.2.2 地层岩性 | 第25-26页 |
2.2.3 地质构造 | 第26-29页 |
2.2.4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9页 |
2.2.5 地震基本烈度 | 第29-32页 |
3 坝址裂面绿泥石化岩体分布特征及成因 | 第32-58页 |
3.1 坝址区裂面绿泥石化岩体的分布特征 | 第32-50页 |
3.1.1 根据钻孔岩芯来调查裂面绿泥石化岩体的分布特征 | 第32-35页 |
3.1.2 从河床两岸地表露头来调查裂面绿泥石化岩体的分布特征 | 第35-37页 |
3.1.3 通过勘探平洞揭露来调查裂面绿泥石化岩体的分布特征 | 第37-47页 |
3.1.4 坝址区裂面绿泥石化岩体的分布特征 | 第47-50页 |
3.2 坝址区裂面绿泥石的薄片鉴定及粘土矿物分析 | 第50-55页 |
3.2.1 裂面绿泥石薄片鉴定 | 第50-54页 |
3.2.2 裂面上绿泥石“X”衍射分析 | 第54-55页 |
3.3 坝址区裂面绿泥石化岩体的成因机制分析 | 第55-58页 |
3.3.1 蚀变型绿泥石形成条件、方式及特征 | 第55-56页 |
3.3.2 沉淀结晶型绿泥石的形成条件、方式及特征 | 第56-57页 |
3.3.3 金安桥水电站坝址玄武岩裂面绿泥石的成因分析 | 第57-58页 |
4 坝址区裂面绿泥石化岩体的岩体结构特征研究 | 第58-70页 |
4.1 现行水电规范岩体结构划分的正确性以及在金安桥水电站的适用性研究 | 第58-66页 |
4.1.1 现行规范的正确性及各评价指标之间很好的相关性 | 第58-62页 |
4.1.2 现行水电规范各指标在金安桥水电站岩体结构划分结果的不一致性 | 第62-66页 |
4.2 裂面绿泥石化岩体岩体结构划分方案的提出 | 第66-70页 |
4.2.1 金安桥水电站坝基裂面绿泥石化“原位镶嵌碎裂岩体”的基本特征 | 第66-69页 |
4.2.2 金安桥水电站裂面绿泥石化岩体岩体结构划分方案的提出 | 第69-70页 |
5 裂面绿泥石化岩体强度、变形特征研究 | 第70-84页 |
5.1 裂面绿泥石化岩体强度试验及成果分析 | 第70-77页 |
5.1.1 裂面绿泥石化岩体大剪试验成果分析 | 第70-71页 |
5.1.2 裂面绿泥石化岩体与混凝土大剪试验成果分析 | 第71-72页 |
5.1.3 利用三轴试验研究裂面绿泥石化“小岩体”强度参数 | 第72-75页 |
5.1.4 利用三轴试验研究绿泥石化裂面的强度参数 | 第75-77页 |
5.2 坝基裂面绿泥石化岩体变形试验成果分析 | 第77-81页 |
5.2.1 勘探平洞中传统承压板法岩体变形试验及成果 | 第77页 |
5.2.2 右岸河边岩体新型变形试验及成果 | 第77-78页 |
5.2.3 右岸河边综合试验平台新型变形试验及成果 | 第78-81页 |
5.3 玄武岩碎块(含绿泥石化裂面)室内超高压试验研究 | 第81-84页 |
6 坝基裂面绿泥石化岩体质量分级及力学参数评价 | 第84-105页 |
6.1 岩体质量分级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4-92页 |
6.2 金安桥水电站坝基裂面绿泥石化岩体质量分级 | 第92-101页 |
6.2.1 控制坝基裂面绿泥石化岩体质量的各因素分析 | 第92-93页 |
6.2.2 影响坝基岩体质量的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第93-97页 |
6.2.3 金安桥水电站坝基岩体质量分级方案的建立 | 第97-98页 |
6.2.4 金安桥水电站坝基裂面绿泥石化岩体质量分级 | 第98-101页 |
6.3 坝基裂面绿泥石化岩体力学参数评价 | 第101-105页 |
6.3.1 坝基岩体力学参数评价方案 | 第101-102页 |
6.3.2 按岩体质量级别与风化分带来评价坝基岩体力学参数 | 第102-105页 |
7 河床地段重力坝建基面选择研究 | 第105-130页 |
7.1 河床表浅部基岩岩体完整性、力学参数变化状况分析 | 第105-110页 |
7.2 按规范要求从风化分带来选择建基面 | 第110-111页 |
7.3 按照岩体质量级别来选择建基面 | 第111-112页 |
7.4 按照河谷横断面(Ⅱ剖面)坝基岩体吕荣值选择建基面 | 第112-117页 |
7.5 根据河床纵断面上岩体的渗透率来选择建基面 | 第117-123页 |
7.6 通过河床岩体渗透率三维空间变化来选择建基面 | 第123-129页 |
7.7 建基面综合选择 | 第129-130页 |
8 坝基变形及抗滑稳定性初步分析 | 第130-144页 |
8.1 坝基变形稳定性研究 | 第130-133页 |
8.1.1 研究概况 | 第130页 |
8.1.2 坝基变形数值分析 | 第130-133页 |
8.2 坝基抗滑稳定性分析 | 第133-144页 |
8.2.1 研究概况 | 第133-134页 |
8.2.2 抗滑稳定性边界的确定 | 第134-140页 |
8.2.3 坝基表浅层抗滑稳定性计算 | 第140-142页 |
8.2.4 坝基深层抗滑稳定性计算 | 第142-144页 |
9 结论 | 第144-149页 |
9.1 论文主要结论 | 第144-148页 |
9.2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148-149页 |
致谢 | 第149-150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50-158页 |
附录 作者简介 | 第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