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1 导言 | 第13-23页 |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的意义 | 第13-15页 |
1.2 研究对象和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5-17页 |
1.3 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 | 第17-20页 |
1.3.1 研究任务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4 研究思路和内容安排 | 第20-21页 |
1.5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21-23页 |
2 科技风险企业治理机制的文献综述 | 第23-49页 |
2.1 国外主要国家科技风险企业治理模式的比较 | 第23-28页 |
2.1.1 风险投资的生成和发展路径的差异 | 第24-26页 |
2.1.2 风险资本组织的差异 | 第26-27页 |
2.1.3 风险资本组织和风险企业之间的关系上的差异 | 第27-28页 |
2.1.4 几点经验 | 第28页 |
2.2 企业治理机制的分析框架 | 第28-41页 |
2.2.1 不完全契约与企业所有权 | 第29-30页 |
2.2.2 最优的企业所有权安排 | 第30-34页 |
2.2.3 企业所有权安排的控制理论 | 第34-40页 |
2.2.4 企业治理机制 | 第40-41页 |
2.3 风险资本契约理论 | 第41-45页 |
2.3.1 激励作用与投资工具的选择 | 第42-44页 |
2.3.2 控制权分配 | 第44-45页 |
2.4 小结:论文的理论起点和学术意义 | 第45-49页 |
2.4.1 有文献的简要评述 | 第45-48页 |
2.4.2 本论文研究的学术意义 | 第48-49页 |
3 我国风险资本形成的问题分析 | 第49-74页 |
3.1 我国风险投资的产生、发展及其现状 | 第49-59页 |
3.1.1 我国风险投资业的产生和发展 | 第50-52页 |
3.1.2 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现状 | 第52-57页 |
3.1.3 现阶段我国风险投资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57-59页 |
3.2 政府资金占主导的风险投资机构的代理问题分析 | 第59-64页 |
3.2.1 投资者的产权状况对风险企业治理机制的影响 | 第59-60页 |
3.2.2 我国风险资本供给中政府资金占主导情况的案例分析 | 第60-62页 |
3.2.3 政府资金占主导的风险投资公司存在的代理问题 | 第62-64页 |
3.3 我国民间风险资本形成机制的分析 | 第64-74页 |
3.3.1 各个风险资本供给主体的重要性比较 | 第64-66页 |
3.3.2 影响我国民间风险资本形成的主要制约因素分析 | 第66-74页 |
4 影响科技风险企业治理机制形成的因素 | 第74-92页 |
4.1 引言 | 第74-75页 |
4.2 科技风险企业生产要素的产权特征 | 第75-84页 |
4.2.1 风险资本的产权特征 | 第76-82页 |
4.2.2 创业家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 | 第82-84页 |
4.3 风险投资机构的经验和积极性对风险企业治理机制的影响 | 第84-92页 |
4.3.1 风险资本家的经验对其介入风险企业治理程度的影响 | 第84-86页 |
4.3.2 风险资本家的激励约束机制对其介入风险企业治理的影响 | 第86-92页 |
5 科技风险企业产权结构的理论分析 | 第92-123页 |
5.1 引言 | 第92-93页 |
5.2 创业家和风险资本家双方投资权利性质的分析 | 第93-100页 |
5.2.1 风险资本家优先索取权的企业债务理论解释 | 第93-94页 |
5.2.2 重道德风险问题对风险投资手段的影响 | 第94-100页 |
5.3 科技风险企业现金流量权的相机性分析 | 第100-105页 |
5.3.1 以业绩为基础的现金流量权的分配 | 第100-102页 |
5.3.2 以创业家是否被雇佣为基础的现金流量权分配 | 第102-105页 |
5.4 信息不对称性和科技风险企业控制权安排 | 第105-121页 |
5.4.1 事前信息不对称性和科技风险企业控制权的信号作用 | 第105-114页 |
5.4.2 道德风险和科技风险企业控制权的安排 | 第114-12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21-123页 |
6 科技风险企业合约制度安排的经验分析 | 第123-148页 |
6.1 科技风险企业治理机制的特点 | 第123-129页 |
6.1.1 科技风险企业主要依赖内部治理机制 | 第123-124页 |
6.1.2 现金流量权和控制权在风险资本家和创业家之间的分配是独立的 | 第124-126页 |
6.1.3 相机治理是科技风险企业治理的核心特征 | 第126-129页 |
6.2 风险投资机构的基本情况 | 第129-131页 |
6.3 科技风险企业合约制度安排的主要内容 | 第131-146页 |
6.3.1 风险资本家对投资工具的选择 | 第131-134页 |
6.3.2 阶段性投资和科技风险企业的治理 | 第134-136页 |
6.3.3 报酬激励机制 | 第136-139页 |
6.3.4 科技风险企业中控制权分配 | 第139-145页 |
6.3.5 科技风险企业合约制度安排的总体性分析 | 第145-146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46-148页 |
7 我国科技风险企业治理机制存在问题的分析 | 第148-164页 |
7.1 我国风险投资机构参与风险企业治理的能力和积极性 | 第148-155页 |
7.1.1 我国风险投资机构参与风险企业治理的能力分析 | 第148-151页 |
7.1.2 我国风险投资机构的激励约束机制分析 | 第151-155页 |
7.2 两类风险投资机构投资的风险企业合约制度安排的比较分析 | 第155-157页 |
7.3 两类风险投资机构对风险企业投资后监管的比较分析 | 第157-163页 |
7.3.1 风险投资机构对风险企业的监管方式分析 | 第158-160页 |
7.3.2 风险投资机构对风险企业监管程度的比较分析 | 第160-163页 |
7.4 本章结论 | 第163-164页 |
8 结论和建议 | 第164-172页 |
8.1 论文主要结论 | 第164-166页 |
8.2 结论的政策含义 | 第166-172页 |
8.2.1 形成高效科技风险企业治理机制的思路 | 第166-168页 |
8.2.2 形成高效科技风险企业治理机制的具体措施 | 第168-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172-182页 |
附录1:我国科技风险企业治理问题调查问卷 | 第182-187页 |
附录2:主要调研的风险投资机构 | 第187-18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189-190页 |
致谢 | 第1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