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前言 | 第1-23页 |
| ·碱性果胶酶在植物药提取中的应用及意义 | 第7-8页 |
| ·果胶酶的作用模型、分类及性质 | 第8-13页 |
| ·果胶质的组成和性质 | 第8-9页 |
| ·果胶酶的作用模型和分类 | 第9-11页 |
| ·果胶酶的性质 | 第11-12页 |
| ·果胶酶的结构与分子生物学 | 第12-13页 |
| ·微生物发酵法生产碱性果胶酶研究 | 第13-15页 |
| ·产碱性果胶酶的菌种 | 第13页 |
| ·碱性果胶酶的微生物发酵生产 | 第13-14页 |
| ·国内外碱性果胶酶的研究 | 第14-15页 |
| ·果胶酶的分离纯化方法 | 第15-16页 |
| ·果胶酶的分析方法 | 第16-17页 |
| ·透明圈法 | 第16页 |
| ·果胶酯酶测定方法 | 第16页 |
| ·电泳转移胶膜法 | 第16页 |
| ·AJDA法 | 第16-17页 |
| ·黏度下降法 | 第17页 |
| ·还原糖测定法 | 第17页 |
| ·果胶裂解酶活性分析 | 第17页 |
| ·生物分析法 | 第17页 |
| ·果胶酶的应用 | 第17-21页 |
| ·在医药行业中的应用 | 第17-18页 |
| ·在食品、纺织和造纸行业中的应用 | 第18-20页 |
| ·生物技术领域的应用 | 第20页 |
| ·其他应用领域 | 第20-21页 |
|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1-22页 |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2-23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3-38页 |
| ·材料 | 第23-28页 |
| ·土样 | 第23页 |
| ·主要仪器 | 第23页 |
| ·主要试剂 | 第23-26页 |
| ·培养基 | 第26-27页 |
| ·主要溶液 | 第27-28页 |
| ·分析方法 | 第28-31页 |
| ·还原糖法测定聚半乳糖醛酸酶活性 | 第28-29页 |
| ·AJDA法测定内切果胶酶活性 | 第29-30页 |
| ·紫外吸收法测定果胶裂解酶活性 | 第30页 |
| ·还原糖法测定羧甲基纤维素(CMC)酶活性 | 第30页 |
| ·还原糖法测定半纤维素酶活性 | 第30页 |
| ·蛋白质浓度测定(Fofin-酚法) | 第30-31页 |
| ·实验方法 | 第31-38页 |
| ·出发菌种的筛选 | 第31页 |
| ·菌种的鉴定 | 第31-33页 |
| ·吉氏芽孢杆菌S-2液态发酵初步研究 | 第33页 |
| ·吉氏芽孢杆菌S-2固态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33页 |
| ·果胶酶的提取工艺试验和粗酶液的特性 | 第33-34页 |
| ·酶的分离纯化 | 第34-38页 |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8-57页 |
| ·产碱性果胶酶活力较高的菌株的获得 | 第38页 |
| ·菌种的鉴定 | 第38-40页 |
| ·菌体形态特征 | 第38-39页 |
| ·菌落形态特征 | 第39页 |
| ·生理生化特性 | 第39页 |
| ·16SrDAN的序列分析 | 第39-40页 |
| ·吉氏芽孢杆菌S-2液态发酵初步研究 | 第40-41页 |
| ·吉氏芽孢杆菌S-2固态发酵条件研究 | 第41-48页 |
| ·碳源种类对产碱性果胶酶的影响 | 第41页 |
| ·不同氮源对碱性果胶酶酶产率的影响 | 第41-42页 |
| ·不同酵母膏浓度碱性果胶酶酶产率的影响 | 第42页 |
| ·不同糖类对碱性果胶酶酶产率的影响 | 第42-43页 |
| ·培养基中的含水量对产酶的影响 | 第43-44页 |
| ·Na2CO3的添加量对培养基初始pH和产酶的影响 | 第44页 |
| ·KH2PO4的添加量对产酶的影响 | 第44-45页 |
| ·不同盐类对产酶的影响 | 第45页 |
| ·最佳产酶营养条件的研究 | 第45-47页 |
| ·种龄对产酶的影响 | 第47页 |
| ·接种量对产酶的影响 | 第47-48页 |
| ·不同培养温度下产酶生长曲线 | 第48页 |
| ·果胶酶的提取工艺试验和粗酶液的特性 | 第48-53页 |
| ·果胶酶的提取工艺 | 第48-50页 |
| ·粗酶液的性质 | 第50-53页 |
| ·酶的分离纯化 | 第53-57页 |
| ·粗酶液的酶谱分析 | 第53页 |
| ·硫酸按盐析提纯 | 第53页 |
| ·Sephadex-G25柱层析 | 第53-54页 |
| ·阴离子交换纤维素Express-ion D柱层析 | 第54页 |
| ·Sephadex-G100柱层析 | 第54-56页 |
| ·纯度鉴定和分子量测定 | 第56-57页 |
| 4 结论 | 第57-58页 |
| 5 展望 | 第58-59页 |
| 6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 7 致谢 | 第64-65页 |
| 8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和专利情况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