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铝厂炭素车间低浓度沥青烟煅后焦吸附净化基础及应用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9页 |
1.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9-11页 |
1.1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0-11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1-26页 |
2.1 沥青的主要性质 | 第11-12页 |
2.2 沥青烟的主要性质 | 第12-14页 |
2.3 沥青烟气净化方法 | 第14-17页 |
2.3.1 焚烧法 | 第14-15页 |
2.3.2 电捕法 | 第15页 |
2.3.3 吸收法 | 第15-16页 |
2.3.4 吸附法 | 第16-17页 |
2.4 煅后焦再生方法 | 第17-18页 |
2.4.1 热再生法 | 第17页 |
2.4.2 溶剂再生法 | 第17-18页 |
2.4.3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 第18页 |
2.4.4 生物再生法 | 第18页 |
2.5 基本理论 | 第18-26页 |
2.5.1 吸附的基本理论 | 第18-20页 |
2.5.2 固定床穿透 | 第20页 |
2.5.3 再生的基本理论 | 第20-22页 |
2.5.4 影响再生效果的因素 | 第22-23页 |
2.5.5 再生气体回收 | 第23-26页 |
3. 实验研究 | 第26-34页 |
3.1 实验装置及分析方法 | 第26-27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26页 |
3.1.2 主要实验设备 | 第26-27页 |
3.1.3 分析方法 | 第27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27-32页 |
3.2.1 低浓度沥青烟的配制方法 | 第27-28页 |
3.2.2 吸附剂煅后焦的制备 | 第28-29页 |
3.2.3 沥青烟在煅后焦固定床内的吸附 | 第29-30页 |
3.2.4 饱和煅后焦的制备 | 第30页 |
3.2.5 煅后焦的再生实验 | 第30-32页 |
3.3 计算方法 | 第32-34页 |
3.3.1 吸附穿透 | 第32页 |
3.3.2 煅后焦再生效率的计算 | 第32-34页 |
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34-50页 |
4.1 吸附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34-43页 |
4.1.1 吸附等温线 | 第34-36页 |
4.1.2 温度对吸附量的影响 | 第36-37页 |
4.1.3 吸附穿透 | 第37页 |
4.1.4 吸附速率 | 第37-39页 |
4.1.5 空速对吸附的影响 | 第39-40页 |
4.1.6 粒径对吸附的影响 | 第40-41页 |
4.1.7 吸附热力学分析 | 第41-43页 |
4.2 再生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43-46页 |
4.2.1 载气流量对再生效率的影响 | 第43-44页 |
4.2.2 加热温度对再生效率的影响 | 第44-45页 |
4.2.3 煅后焦量对再生效率的影响 | 第45页 |
4.2.4 再生次数对再生效果的影响 | 第45-46页 |
4.2.5 再生尾气回收 | 第46页 |
4.3 镜相分析 | 第46-48页 |
4.4 热重分析 | 第48-50页 |
5. 工业应用 | 第50-62页 |
5.1 集气系统 | 第50-54页 |
5.1.1 集气系统工艺选择及流程 | 第50-51页 |
5.1.2 集气系统工艺计算 | 第51-54页 |
5.2 净化系统 | 第54-56页 |
5.2.1 净化系统工艺选择及流程 | 第54-55页 |
5.2.2 净化系统工艺计算 | 第55-56页 |
5.3 再生系统 | 第56-59页 |
5.3.1 再生系统工艺选择及流程 | 第56-58页 |
5.3.2 再生系统工艺计算 | 第58-59页 |
5.4 运行流程及装置 | 第59-60页 |
5.5 工程概算及经费预算 | 第60-62页 |
6. 工业运行结果及分析 | 第62-65页 |
7. 结论及建议 | 第65-67页 |
7.1 结论 | 第65-66页 |
7.2 建议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附录A | 第71-72页 |
附录B | 第72-76页 |
附录C | 第76-77页 |
符号索引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