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流域的生态安全预警研究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页 |
| ·研究背景及目的 | 第13-14页 |
| ·世界生态恶化 | 第13页 |
| ·中国生态恶化 | 第13-14页 |
| ·巢湖流域生态恶化及研究情况 | 第14页 |
| ·国内外生态安全预警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 ·生态安全预警方法研究 | 第16-18页 |
| ·黑色预警方法 | 第16-17页 |
| ·黄色预警方法 | 第17页 |
| ·红色预警方法 | 第17页 |
| ·绿色预警方法 | 第17-18页 |
| ·白色预警方法 | 第18页 |
| ·本文选用的生态安全预警方法 | 第18-21页 |
| ·模糊优选方法 | 第18-19页 |
| ·物元分析方法 | 第19页 |
| ·模糊神经网络方法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生态安全预警理论研究 | 第21-35页 |
| ·生态安全预警概念与涵义 | 第21-22页 |
| ·警义 | 第21页 |
| ·警情 | 第21页 |
| ·警源 | 第21-22页 |
| ·警兆 | 第22页 |
| ·警度 | 第22页 |
| ·生态安全预警可行性和特点 | 第22-23页 |
| ·系统是客观存在 | 第22页 |
| ·生态安全状况演变是渐近的 | 第22-23页 |
| ·警情的累积性和突发性 | 第23页 |
| ·生态安全预警基本原则 | 第23-24页 |
| ·预警系统基本原则 | 第23页 |
| ·生态安全预警临界准则 | 第23-24页 |
| ·人类活动对环境、系统影响的代际公平准则 | 第24页 |
| ·预警类型 | 第24-26页 |
| ·按预警的内涵分 | 第24页 |
| ·按预警的内容分 | 第24-25页 |
| ·按预警的程度来分 | 第25页 |
| ·按预警对象分 | 第25-26页 |
| ·生态安全评价、预测、预警 | 第26-27页 |
| ·三者的关系 | 第26页 |
| ·预警的特点 | 第26-27页 |
| ·生态安全预警指标系统 | 第27-31页 |
| ·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 第27页 |
| ·指标体系 | 第27-31页 |
| ·生态安全预警标准 | 第31-33页 |
| ·依据标准 | 第31-32页 |
| ·确定标准 | 第32-33页 |
| ·生态安全预警体系研究路线 | 第33页 |
| ·生态安全预警体系的建立 | 第33-34页 |
| ·生态安全预警系统的特点 | 第34-35页 |
| 第三章 区域生态安全预警模型研究 | 第35-54页 |
| ·预警研究方法 | 第35-38页 |
| ·综合指数预警法 | 第35-36页 |
| ·层次分析法 | 第36-37页 |
| ·模型预警法 | 第37-38页 |
| ·本文采用的预警模型 | 第38-54页 |
| ·基于模糊优选的生态安全预警模型 | 第39-41页 |
| ·基于物元分析的生态安全预警模型 | 第41-44页 |
| ·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生态安全预警模型 | 第44-54页 |
| 第四章 巢湖流域生态安全现状 | 第54-62页 |
| ·流域自然生态环境特点 | 第54-57页 |
| ·地理位置 | 第54页 |
| ·地形地貌 | 第54-55页 |
| ·岩性与土壤类型 | 第55页 |
| ·气象气候 | 第55页 |
| ·植被 | 第55-56页 |
| ·河流水系 | 第56页 |
| ·景观生态格局 | 第56-57页 |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57-58页 |
| ·自然资源 | 第57页 |
| ·土地利用 | 第57页 |
| ·社会经济 | 第57-58页 |
| ·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 第58-62页 |
| ·全湖氮磷污染严重,水体呈富营养化现象 | 第58-59页 |
| ·非生态水位控制,加剧营养物质累积,物种减少 | 第59页 |
| ·化肥施用量逐年增加,农田营养盐流失入湖 | 第59页 |
| ·水土流失状况 | 第59-60页 |
| ·生态灾害加剧 | 第60页 |
| ·人口与土地资源矛盾尖锐 | 第60-62页 |
| 第五章 巢湖流域生态安全预警研究 | 第62-74页 |
| ·确定警度区间 | 第62页 |
| ·因素分析法计算权重 | 第62-63页 |
| ·基于三种预警模型生态安全警度判定 | 第63-72页 |
| ·基于模糊优选预警模型的生态安全警度判定 | 第63页 |
| ·基于物元分析预警模型的生态安全警度判定 | 第63-67页 |
| ·基于模糊神经网络预警模型的生态安全警度判定 | 第67-72页 |
| ·三种方法的比较 | 第72-73页 |
| ·预警分析 | 第73-74页 |
| 第六章 巢湖流域生态安全对策 | 第74-78页 |
| ·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 | 第74页 |
| ·采取多种措施减轻农用化学物质的污染 | 第74页 |
| ·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 第74页 |
|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治污水平 | 第74-75页 |
| ·防止巢湖水质富营养化状态 | 第75页 |
| ·水域多功能分区,污染物实行总量控制 | 第75页 |
| ·合理调控水位与水量,适当开展养殖业 | 第75页 |
| ·重建水域生态平衡 | 第75页 |
| ·在相关县、市建立生态示范区 | 第75-76页 |
| ·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基地建设 | 第76页 |
| ·控制人口,减缓生态系统压力 | 第76页 |
| ·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公众环保意识 | 第76页 |
| ·完善环保法规,加大执法力度 | 第76-77页 |
| ·建立生态安全资金保证系统 | 第77页 |
| ·建立巢湖流域生态安全预警系统 | 第77-78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 ·结论 | 第78-79页 |
| ·展望 | 第79-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