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章 绪论 | 第1-29页 |
| ·简述 | 第9-10页 |
| ·岩体锚固技术的发展概况 | 第10-14页 |
| ·锚固理论研究的发展概况 | 第14-26页 |
| ·锚杆的种类和传力模型 | 第14-18页 |
| ·岩体锚固的基本原理 | 第18-20页 |
| ·物理试验和数值计算 | 第20-26页 |
| ·本课题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26-29页 |
| ·课题的针对性和意义 | 第26-27页 |
| ·研究内容和成果 | 第27-29页 |
| 第2章 岩石破裂过程的非线性与RFPA | 第29-49页 |
| ·RFPA的基本理论思想 | 第29-31页 |
| ·基元的概率分布 | 第31-36页 |
| ·用概率分布来反映材料的不均匀性 | 第31-34页 |
| ·岩石材料非均匀性的物理统计描述方法 | 第34-36页 |
| ·基元的本构关系 | 第36-44页 |
| ·基元的三种形态 | 第36-38页 |
| ·基质基元的本构关系和发生相变的判断 | 第38-44页 |
| ·模拟岩石破裂过程的实现 | 第44-45页 |
| ·RFPA用于锚杆机理研究的可行性 | 第45-47页 |
| ·应用该程序进行锚杆机理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 第46页 |
| ·模拟锚杆拉拔试验的简单算例 | 第46-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 第3章 锚杆系统的力学分析和模拟 | 第49-60页 |
| ·锚杆系统的组成和力学行为 | 第49-50页 |
| ·钢筋与粘结剂材料接触面传力机理和模型化 | 第50-55页 |
| ·钢筋与粘结剂材料接触面传力机理 | 第50-53页 |
| ·RFPA系统中钢筋与粘结剂材料接触面单元模型 | 第53-55页 |
| ·粘结剂材料与钻孔孔壁接触面传力机理和模型化 | 第55-59页 |
| ·粘结剂材料与钻孔孔壁接触面传力机理 | 第55-57页 |
| ·RFPA系统中粘结剂材料与钻孔孔壁接触面单元模型 | 第57-59页 |
| ·锚杆系统的模拟 | 第59页 |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第4章 岩石锚杆的数值拉拔试验 | 第60-95页 |
| ·单锚杆拉拔试验 | 第60-79页 |
| ·试验目的 | 第60-61页 |
| ·试验方案 | 第61-64页 |
| ·试验所得拉拔力值的分析 | 第64-69页 |
| ·试验破坏模式研究 | 第69-79页 |
| ·多锚杆拉拔试验 | 第79-93页 |
| ·试验目的 | 第79页 |
| ·试验方案 | 第79-81页 |
| ·试验所得破坏模式研究 | 第81-85页 |
| ·试验所得拉拔力值的分析 | 第85-89页 |
| ·群锚承载力设计 | 第89-93页 |
| ·本章小结 | 第93-95页 |
| 第5章 剪切作用下岩石锚杆的数值拉拔试验 | 第95-111页 |
| ·试验目的 | 第95-96页 |
| ·试验模型和方案 | 第96-101页 |
| ·试验模型和单元参数 | 第96-98页 |
| ·试验安排和加载方案 | 第98-101页 |
| ·试验中观察到的破坏模式 | 第101-103页 |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103-110页 |
| ·不同岩石强度的试验曲线 | 第103-106页 |
| ·不同 角的试验曲线 | 第106-108页 |
| ·剪切力水平对锚杆拉拔力的影响 | 第108-110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0-111页 |
| 第6章 结语和展望 | 第111-114页 |
| ·主要结论 | 第111-113页 |
| ·系统组成对岩石锚杆极限承载力的影响 | 第111-112页 |
| ·群锚效应对锚杆极限承载力的影响 | 第112页 |
| ·剪切作用对锚杆极限承载力的影响 | 第112-113页 |
| ·工作展望 | 第113-11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4-119页 |
| 致谢、声明 | 第119-120页 |
| 附录1 单锚杆试验安排表 | 第120-123页 |
| 附录2 多锚杆试验结果 | 第123-124页 |
| 附录3 剪切力作用下锚杆拉拔试验结果 | 第124-127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