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前言 | 第10-16页 |
第一章 《鬼谷子》伪书说不能成立 | 第16-30页 |
第一节 《鬼谷子》“伪书说”的表现及文献依据 | 第16-27页 |
第二节 《鬼谷子》不伪的文献考察 | 第27-30页 |
第二章 从出土文献看《鬼谷子》的真伪 | 第30-47页 |
第一节 《符言》与马王堆汉墓帛书、阜阳竹简比较 | 第30-32页 |
第二节 《本经阴符七术》与帛书《经法》、郭店楚简的比较 | 第32-36页 |
第三节 《捭阖》、《反应》等篇与帛书《称》、郭店楚简《语丛四》的比较 | 第36-41页 |
第四节 《揣》、《摩》等篇与郭店楚简《语丛四》的比较 | 第41-47页 |
第三章 从传世文献看《鬼谷子》的真伪 | 第47-68页 |
第一节 《鬼谷子》与《邓析子》内容相同部分比较 | 第47-55页 |
第二节 《鬼谷子》与《管子》的比较 | 第55-65页 |
第三节 《鬼谷子》与《战国策》、《淮南子》等其他传世文献的比较 | 第65-68页 |
第四章 从思想史角度看《鬼谷子》的真伪 | 第68-82页 |
第一节 阴阳五行思想的发展与《鬼谷子》的成篇时代 | 第68-71页 |
第二节 认识论的发展与《鬼谷子》的成篇时代 | 第71-73页 |
第三节 “因”论的发展演变与《鬼谷子》的成篇时代 | 第73-76页 |
第四节 对“圣人”认识的发展与《鬼谷子》的成篇时代 | 第76-78页 |
第五节 从时代环境看《鬼谷子》的成篇时间 | 第78-82页 |
第五章 从汉语史角度看《鬼谷子》的真伪 | 第82-96页 |
第一节 《鬼谷子》的古音与用韵 | 第82-89页 |
第二节 《鬼谷子》的古音规律 | 第89-96页 |
第六章 《鬼谷子》的成书过程与作者 | 第96-114页 |
第一节 《鬼谷子》的篇目分类 | 第96-100页 |
第二节 《鬼谷子》各部分的作者 | 第100-103页 |
第三节 《鬼谷子》的成书过程 | 第103-109页 |
第四节 《鬼谷子》的注本 | 第109-114页 |
第七章 鬼谷子的生平与时代 | 第114-132页 |
第一节 鬼谷子其人考 | 第114-122页 |
第二节 鬼谷地名考 | 第122-128页 |
第三节 “鬼谷”得名的由来 | 第128-132页 |
第八章 《鬼谷子》的学派归属 | 第132-148页 |
第一节 学术界关于《鬼谷子》学派归属的争议 | 第132-135页 |
第二节 《鬼谷子》是对春秋以来行人活动的理论总结 | 第135-138页 |
第三节 《鬼谷子》对纵横学说的理论构建 | 第138-144页 |
第四节 《鬼谷子》的成功理论 | 第144-148页 |
第九章 《鬼谷子》文艺理论及其价值 | 第148-169页 |
第一节 《鬼谷子》的文艺理论 | 第148-159页 |
第二节 《鬼谷子》美学观点 | 第159-160页 |
第三节 《鬼谷子》在先秦散文史上的地位 | 第160-169页 |
结语 | 第169-171页 |
参考文献 | 第171-176页 |
后记 | 第1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