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 第1-24页 |
·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3-18页 |
·论文研究的背景 | 第13-16页 |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18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与趋势综述 | 第18-20页 |
·国内外有关园区理论的研究 | 第18页 |
·国内外有关ITS产业技术的研究 | 第18-20页 |
·国内有关ITS产业化的研究 | 第20页 |
·论文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20-21页 |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2-24页 |
第2章 论文相关的基本理论综述 | 第24-42页 |
·有关高新技术产业化理论 | 第24-29页 |
·有关高新技术园区理论 | 第29-34页 |
·有关产业集群理论 | 第34-38页 |
·有关产业化基地的理论 | 第38-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3章 ITS产业的性质、地位、发展前景及现状分析 | 第42-69页 |
·ITS产业的内涵、性质及地位 | 第42-51页 |
·ITS产业的发展 | 第42-43页 |
·ITS产业的内涵 | 第43-45页 |
·ITS产业的性质 | 第45-49页 |
·ITS产业的地位分析 | 第49-51页 |
·国外ITS产业发展概况及对我国的借鉴 | 第51-56页 |
·国外ITS产业化的现状和前景 | 第51-53页 |
·国外ITS产业化推进模式 | 第53-54页 |
·我国对国外ITS产业化发展状况的借鉴 | 第54-56页 |
·中国ITS产业化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分析 | 第56-61页 |
·中国ITS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 第56-57页 |
·中国ITS产业化发展中的问题 | 第57-59页 |
·中国ITS产业发展的前景分析 | 第59-61页 |
·中国ITS产业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 第61-68页 |
·ITS发展和应用是中国交通运输系统发展的客观要求 | 第61-64页 |
·发展和应用ITS是发展相关产业的客观要求 | 第64-66页 |
·发展和应用ITS将带来巨大的交通、环境和社会效益 | 第66-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4章 中国ITS产业化基地模式及发展目标的总体构想 | 第69-88页 |
·产业化基地的内涵及其相关概念的辨析 | 第69-74页 |
·产业化基地概念的由来及内涵界定 | 第69-70页 |
·产业化基地特征的辨析 | 第70-71页 |
·产业化基地的内涵即相关概念的辨析 | 第71-74页 |
·产业化基地模式类型及中国ITS产业化基地的模式选择 | 第74-78页 |
·国内外产业化基地的模式类型 | 第74-76页 |
·中国ITS产业化基地模式类型选择 | 第76-78页 |
·中国ITS产业化基地总体目标构想 | 第78-82页 |
·中国ITS产业化基地总体目标 | 第78-79页 |
·中国ITS产业化基地技术发展重点及目标 | 第79-81页 |
·中国ITS产业化基地“十五”期间产业化目标 | 第81-82页 |
·中国ITS产业化基地的功能 | 第82-86页 |
·ITS技术与产品研发的先导功能 | 第82-83页 |
·ITS产业创业企业孵化功能 | 第83-84页 |
·ITS行业技术标准的制定功能 | 第84-85页 |
·ITS行业规划与协调功能 | 第85-86页 |
·ITS知识共享与人才培训功能 | 第86页 |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第5章 中国ITS产业化基地的区位选择 | 第88-115页 |
·中国ITS产业化基地建设的选择原则 | 第88-90页 |
·中国ITS产业化基地区位选择评价指标体系 | 第90-98页 |
·基地区位选择评价原则 | 第90-91页 |
·基地区位选择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 第91-98页 |
·中国ITS产业化基地区位选择评价模型 | 第98-102页 |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98-101页 |
·指标的无量纲化 | 第101页 |
·综合得分的确定 | 第101-102页 |
·中国ITS产业化基地区位的选择 | 第102-113页 |
·基地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102-106页 |
·实地评价中指标无量纲化处理 | 第106页 |
·综合得分的确定 | 第106-107页 |
·无锡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第107-113页 |
·本章小结 | 第113-115页 |
第6章 中国ITS产业化基地的组织模式 | 第115-138页 |
·中国ITS产业化基地管理与开发双重推进模式的选择 | 第115-123页 |
·世界科技工业园区的管理体制 | 第115-117页 |
·管理体制的比较分析和借鉴 | 第117-120页 |
·中国ITS产业化基地组织模式的构建 | 第120-123页 |
·中国ITS产业化基地的领导体制的构建 | 第123-126页 |
·中国ITS产业化基地入驻企业之间的连接机制 | 第126-137页 |
·培育和发展我国ITS企业技术联盟的战略意义 | 第126-130页 |
·培育和发展我国ITS企业技术联盟的组织形式 | 第130-137页 |
·本章小结 | 第137-138页 |
第7章 中国ITS产业化基地的运行模式 | 第138-157页 |
·构建中国ITS产业化基地运行模式的特征 | 第138-140页 |
·政、产、学、研结合共建基地 | 第138-139页 |
·以龙头科研院所为依托,实现有序发展 | 第139页 |
·搞活运行机制,开放创建基地 | 第139-140页 |
·建立高素质的创新团队 | 第140页 |
·中国ITS产业化基地的基础环境建设 | 第140-142页 |
·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作用 | 第140-141页 |
·知识基础设施建设 | 第141页 |
·生产基础设施建设 | 第141-142页 |
·中国ITS产业化基地的人文环境营造 | 第142-144页 |
·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 第142-143页 |
·建立激励性的人才管理体制 | 第143-144页 |
·中国ITS产业化基地的政策环境 | 第144-149页 |
·政府对ITS产业的财政投入支持 | 第145-146页 |
·政府对ITS产业实施税收优惠激励政策 | 第146-147页 |
·政府对ITS产业实施特殊的信贷优惠政策 | 第147页 |
·政府对ITS产业实施研究开发扶持政策 | 第147-148页 |
·政府对ITS产业实施技术贸易政策 | 第148-149页 |
·政府对ITS产业实施吸引人才政策 | 第149页 |
·中国ITS产业化基地的服务支持 | 第149-153页 |
·完善信息和服务体系 | 第149-151页 |
·建立相应的资本市场体系 | 第151-153页 |
·中国ITS产业化基地的法规调控 | 第153-156页 |
·国外科技法规的借鉴 | 第153-154页 |
·完善我国ITS产业化基地法规调控的基本思路 | 第154-156页 |
·本章小结 | 第156-157页 |
第8章 中国ITS产业化基地的绩效评价 | 第157-175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 第157-164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功能 | 第157页 |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 第157-158页 |
·评估指标体系的结构 | 第158页 |
·评估指标的涵义 | 第158-164页 |
·评价标准的确定 | 第164-169页 |
·评估指标等级划分 | 第164-165页 |
·评估指标等级划分标准 | 第165-169页 |
·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169-170页 |
·评价指标权数分配 | 第169-170页 |
·评价矩阵的确定 | 第170页 |
·综合评价 | 第170页 |
·对中国无锡ITS产业化基地建设预期绩效评价的研究 | 第170-174页 |
·本章小结 | 第174-175页 |
第9章 中国ITS产业化基地建设的对策建议 | 第175-186页 |
·强化政府有关部门对ITS产业化基地的组织领导 | 第175页 |
·完善政府对ITS产业化基地的推进政策 | 第175-179页 |
·采取明确的产业倾斜政策 | 第176-177页 |
·出台体现ITS产业化基地的特殊性的优惠政策 | 第177页 |
·政策应当有助于促进ITS产业化基地整体功能的协调 | 第177-179页 |
·制定有关ITS产业化基地和产业发展的远景规划 | 第179-182页 |
·进行重点规划 | 第180页 |
·加强龙头作用 | 第180-181页 |
·实现跨越式发展 | 第181-182页 |
·扩大国际合作交流,推进ITS产业化基地的国际化 | 第182-183页 |
·ITS产业化基地投资环境的国际化 | 第182-183页 |
·基地内ITS产业的国际化 | 第183页 |
·ITS产业化基地人才的国际化 | 第183页 |
·完善ITS产业化基地投融资体系,加大引进外资的力度 | 第183-185页 |
·本章小结 | 第185-186页 |
结论 | 第186-189页 |
参考文献 | 第189-19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95-196页 |
个人简历 | 第196-197页 |
致谢 | 第197-1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