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古代文学(~1840年)论文

论文学活动中主体的审美心理--以唐宋江西贬谪文学为中心

内容提要第1-4页
ABSTRACT第4-7页
导言第7-14页
 一、 本文研究的现状及意义第7-9页
 二、 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第9-12页
 三、 本文的研究对象及方法第12-14页
第一章 缺失:贬谪作家审美心理的建构第14-25页
 第一节 学而优则仕和科举考试强化了文人济世心理第14-17页
  一、 文人济世心理的形成第14-16页
  二、 济世心理在贬谪文学中的体现第16-17页
 第二节 贬谪使得文人济世心理遇挫第17-20页
  一、 文人遭贬的原因及经历第17-19页
  二、 贬谪对主体心理的影响第19-20页
 第三节 贬谪心理对文学活动的影响第20-25页
  一、 贬谪导致主体产生缺失性体验第21-22页
  二、 缺失性体验与创作动机第22-23页
  三、 缺失性体验与艺术发现第23-25页
第二章 投射:贬谪作品的审美心理蕴含第25-41页
 第一节 贬谪文学语言层面上的心理蕴含第25-28页
  一、 多用负面形容词第25-26页
  二、 喜用时空数量词第26-28页
  三、 奇险的语言风格第28页
 第二节 贬谪文学形象层面上的心理蕴含第28-35页
  一、 贬谪文学中的意象第29-30页
  二、 贬谪文学中的意境第30-32页
  三、 意象、意境的心理分析第32-35页
 第三节 贬谪文学意蕴层面上的心理蕴含第35-41页
  一、 贬谪文学中的怨愤第35-37页
  二、 贬谪文学中的旷达第37-39页
  三、 怨愤和旷达的不同成因第39-41页
第三章 超越:贬谪主体审美心理的过程第41-49页
 第一节 创作者:心理的宣泄与超越第41-44页
  一、 文学创作对主体的心理功能第41-42页
  二、 贬谪文学创作对主体心理的调适第42-44页
 第二节 接受者:心灵的解放与升华第44-49页
  一、 贬谪文学的接受减缓了主体的内心痛苦第45-47页
  二、 贬谪文学对屈贾的认同导致了主体的自我确证第47-49页
结语第49-52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52-54页
后记第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CAN的电动汽车控制网络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基于MapInfo城市供水管网拓扑关系的自动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