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7页 |
图表索引 | 第7-10页 |
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专用术语与缩略词说明 | 第14-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7页 |
§1.1 图像空间分辨率的概念 | 第16-17页 |
§1.2 图像的超分辨率处理 | 第17-20页 |
§1.3 超分辨率成像 | 第20-22页 |
§1.4 研究图像超分辨率处理技术的意义 | 第22-23页 |
§1.5 图像超分辨率处理的可行性分析 | 第23-25页 |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图像超分辨率处理方法综述 | 第27-38页 |
§2.1 图像超分辨率处理方法分类 | 第27-28页 |
§2.2 频域超分辨率处理方法 | 第28-30页 |
§2.2.1 频域解混叠重建方法 | 第28页 |
§2.2.2 递归最小二乘法(RLS) | 第28-29页 |
§2.2.3 递归整体最小二乘法(RTLS) | 第29页 |
§2.2.4 基于广义采样定理的方法 | 第29-30页 |
§2.2.5 频域超分辨率处理方法总结 | 第30页 |
§2.3 空域图像超分辨率处理方法 | 第30-36页 |
§2.3.1 非均匀采样内插法 | 第31页 |
§2.3.2 代数滤波反向投影法 | 第31-32页 |
§2.3.3 模拟采样及迭代反向投影法 | 第32页 |
§2.3.4 基于概率论的方法 | 第32-33页 |
§2.3.5 基于集合的凸集投影方法 | 第33-34页 |
§2.3.6 混合ML/MAP/POCS法 | 第34页 |
§2.3.7 自适应滤波法 | 第34-35页 |
§2.3.8 Tikhonov-Arsenin正则化法 | 第35页 |
§2.3.9 其它方法 | 第35页 |
§2.3.10 空域超分辨率处理方法总结 | 第35-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三章 图像超分辨率问题的数学模型及频域解混叠方法 | 第38-53页 |
§3.1 频域模型 | 第38-41页 |
§3.2 空域模型 | 第41-43页 |
§3.3 图像配准技术研究 | 第43-47页 |
§3.3.1 仿射变换 | 第43-45页 |
§3.3.2 基于光流估计的图像配准技术 | 第45-46页 |
§3.3.3 分层迭代算法 | 第46-47页 |
§3.4 频域解混叠方法:条件行处理迭代法 | 第47-5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实时帧迭代反向投影算法 | 第53-59页 |
§4.1 迭代反向投影法 | 第53-54页 |
§4.2 实时帧迭代反向投影算法 | 第54-56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56-5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五章 基于改进Cimmino行处理迭代法的空域方法 | 第59-72页 |
§5.1 改进的空域离散成像模型 | 第59-61页 |
§5.2 改进Cimmino行处理迭代算法 | 第61-63页 |
§5.3 快速算法 | 第63-65页 |
§5.4 实验和算法分析 | 第65-7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六章 微扫描超分辨率成像技术研究 | 第72-97页 |
§6.1 概述 | 第72-73页 |
§6.2 微扫描超分辨率成像原理 | 第73-74页 |
§6.3 微位移图像的获取方法 | 第74-82页 |
§6.4 微扫描法中的位移量分析 | 第82-86页 |
§6.5 超分辨率成像实验结果 | 第86-90页 |
§6.6 基于图像配准技术的二维平台位置参数视觉测量 | 第90-95页 |
§6.6.1 概述 | 第90页 |
§6.6.2 测量原理 | 第90-92页 |
§6.6.3 测量系统相关技术 | 第92-94页 |
§6.6.4 初步实验结果 | 第94页 |
§6.6.5 测量方法总结 | 第94-95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第七章 基于微变焦法的超分辨率成像技术研究 | 第97-110页 |
§7.1 概述 | 第97页 |
§7.2 一维微变焦成像频域混叠模型及其解混叠方法 | 第97-100页 |
§7.3 微变焦成像空域模型 | 第100-105页 |
§7.3.1 成像系统连续模型 | 第100-102页 |
§7.3.2 微变焦成像离散模型 | 第102-103页 |
§7.3.3 微变焦成像简化模型 | 第103-105页 |
§7.4 实验结果 | 第105-109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第八章 超分辨率处理中的图像预处理:改进的直方图修正法 | 第110-127页 |
§8.1 概述 | 第110-111页 |
§8.2 扩展灰度范围的HE方法 | 第111-113页 |
§8.3 局部灰度修正的HE方法 | 第113-117页 |
§8.3.1 局部灰度修正的HE方法概述 | 第113-117页 |
§8.3.2 局部灰度修正HE方法的实验结果 | 第117页 |
§8.4 图像直方图灰度加权熵分析 | 第117-120页 |
§8.4.1 图像直方图及其灰度信息熵 | 第118-119页 |
§8.4.2 直方图均衡及灰度加权熵 | 第119-120页 |
§8.4.3 一般直方图修正法存在的问题 | 第120页 |
§8.5 基于人眼视觉特性的HE方法 | 第120-125页 |
§8.5.1 方法概述 | 第120-122页 |
§8.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122-125页 |
§8.6 本章小结 | 第125-127页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7-130页 |
§9.1 全文研究总结 | 第127-128页 |
§9.2 研究展望 | 第128-130页 |
致谢 | 第130-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46页 |
作者在攻读博士其间的论文、成果和奖励 | 第146-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