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10页 |
绪论 | 第10-27页 |
一、党的农村土地政策的概念和内涵 | 第10-13页 |
二、党的农村土地政策的研究价值 | 第13-22页 |
三、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 | 第22-27页 |
上篇 “农民个体所有,家庭自主经营”的农村土地政策(1921年-1953年) | 第27-84页 |
第一章 “耕地农有”农村土地政策的形成 | 第27-50页 |
一、“耕地农有”政策的社会思想基础 | 第27-31页 |
二、“耕地农有”政策的探索 | 第31-50页 |
第二章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农村土地政策的实施 | 第50-59页 |
一、抗战爆发前党的地主富农土地政策的调整 | 第50-55页 |
二、抗战爆发后党的“减租减息”土地政策的实行 | 第55-59页 |
第三章 “耕者有其田”农村土地政策的确立 | 第59-84页 |
一、“耕者有其田”政策目标的选择 | 第59-64页 |
二、“耕者有其田”政策方案的执行 | 第64-75页 |
三、“耕者有其田”政策目标的实现 | 第75-84页 |
中篇 “劳动群众集体所有,集体统一经营”的农村土地政策(1953年-1978年) | 第84-146页 |
第四章 “劳动群众集体所有,集体统一经营”农村土地政策的逐步形成 | 第84-107页 |
一、“农民个体所有,家庭自主经营”政策的困惑 | 第85-90页 |
二、“农民个体所有,劳动互助”的互助组政策 | 第90-95页 |
三、“农民个体所有,统一经营”的初级社政策 | 第95-101页 |
四、“劳动群众集体所有,集体统一经营”的高级社政策 | 第101-107页 |
第五章 “劳动群众集体所有,集体统一经营”人民公社农村土地政策的不断发展 | 第107-128页 |
一、“劳动群众集体所有,集体统一经营”的人民公社政策的形成 | 第107-110页 |
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集体统一经营”的人民公社政策的演变 | 第110-128页 |
第六章 农村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逐步尝试 | 第128-146页 |
一、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第一次尝试 | 第128-134页 |
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第二次尝试 | 第134-139页 |
三、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第三次尝试 | 第139-146页 |
下篇 “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的农村土地政策(1978年以来) | 第146-202页 |
第七章 “家庭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农村土地政策的确立 | 第146-167页 |
一、“家庭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确立的历史背景 | 第146-151页 |
二、“家庭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确立的历史过程 | 第151-161页 |
三、“家庭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实施的历史绩效 | 第161-163页 |
四、“家庭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第163-167页 |
第八章 “家庭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农村土地政策的稳定和完善 | 第167-183页 |
一、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长期稳定 | 第167-169页 |
二、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 | 第169-179页 |
三、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不断完善 | 第179-183页 |
第九章 中国共产党的农村土地政策的发展走向 | 第183-202页 |
一、“家庭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的创新模式 | 第183-190页 |
二、新时期党的农村土地政策的发展走向 | 第190-202页 |
结束语 中国共产党制定和实施农村土地政策的基本经验 | 第202-214页 |
参考文献 | 第214-219页 |
附录 | 第219-220页 |
后记 | 第220-221页 |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 第2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