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前言 | 第14-25页 |
一 溃疡性结肠炎 | 第14-20页 |
(一)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理改变 | 第14页 |
(二) 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原因 | 第14-20页 |
1 免疫因素 | 第14-18页 |
·体液免疫 | 第14-15页 |
·炎性细胞 | 第15-16页 |
·细胞因子 | 第16页 |
·粘附分子 | 第16-17页 |
·一氧化氮 | 第17页 |
·氧反应代谢产物 | 第17页 |
·短链脂肪酸 | 第17-18页 |
·血小板功能 | 第18页 |
·微量元素 | 第18页 |
2 遗传因素 | 第18-19页 |
3 感染因素 | 第19页 |
4 精神神经因素 | 第19页 |
5 吸烟 | 第19-20页 |
6 饮食 | 第20页 |
7 其他因素 | 第20页 |
二 应用于临床的溃疡性结肠炎治疗药物 | 第20-23页 |
(一) 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 | 第20-21页 |
(二) 皮质类固醇类药物 | 第21页 |
(三) 免疫抑制剂 | 第21-22页 |
(四) 抗菌素 | 第22页 |
(五) 尼古丁 | 第22页 |
(六) 肝素 | 第22-23页 |
(七) 抗TNF抗体 | 第23页 |
(八) 血栓素B_2合成抑制剂 | 第23页 |
三 本论文立题依据及意义 | 第23-25页 |
实验材料 | 第25-27页 |
一 实验动物 | 第25页 |
二 药品与试剂 | 第25-26页 |
三 实验仪器 | 第26-27页 |
实验方法 | 第27-37页 |
一 兔结肠免疫法大鼠UC模型 | 第27页 |
(一) 兔结肠免疫法大鼠UC模型的制备与给药 | 第27页 |
(二) 结肠溃疡发生数、充血指数和肠重指数的测定 | 第27页 |
(三) 血清乳酸脱氢酶、淀粉酶含量的测定 | 第27页 |
二 二硝基氯苯法大鼠UC模型 | 第27-29页 |
(一) 二硝基氯苯法大鼠UC模型的制备与给药 | 第27-28页 |
(二) 结肠损伤数的测定 | 第28页 |
(三) 结肠洗液中NO浓度的测定 | 第28页 |
(四) 结肠组织中NO浓度的测定 | 第28-29页 |
(五) 结肠组织中ACP活性的测定 | 第29页 |
(六) 结肠粘膜组织中5′-NT活性的影响 | 第29页 |
(七) 结肠组织中SOD活性的测定 | 第29页 |
(八) 结肠组织中CAT活性的测定 | 第29页 |
(九) 结肠组织中MDA含量的测定 | 第29页 |
三 三硝基苯磺酸法大鼠UC模型 | 第29-32页 |
(一) 三硝基苯磺酸法大鼠UC模型的制备 | 第29-30页 |
(二) 血清中TNF-α含量的测定 | 第30页 |
(三) 血清中IL-1β含量的测定 | 第30-31页 |
(四) 血清中IL-4含量的测定 | 第31-32页 |
(五) 病理组织学检查 | 第32页 |
(六) 结肠组织中CD54含量的测定 | 第32页 |
四 抗炎实验 | 第32-33页 |
(一) 角叉菜胶所致大鼠足肿胀实验 | 第32-33页 |
(二) 大鼠棉球肉芽肿实验 | 第33页 |
五 止泻实验——生大黄致小鼠腹泻实验 | 第33-34页 |
六 肠功能实验 | 第34-35页 |
(一) 小鼠小肠推进运动实验 | 第34页 |
(二) 新斯的明所致小肠运动亢进实验 | 第34-35页 |
(三) 饮食失节模型小鼠木糖排泄率实验 | 第35页 |
七 镇痛实验——醋酸致小鼠扭体实验 | 第35-36页 |
八 小鼠最大给药量测定实验 | 第36页 |
九 统计学检验方法 | 第36-37页 |
实验结果 | 第37-56页 |
一 家兔结肠免疫法大鼠UC模型 | 第37-39页 |
(一) 对模型大鼠血清乳酸脱氢酶、淀粉酶含量的影响 | 第37-38页 |
(二) 对模型大鼠结肠溃疡发生数、充血指数和肠重指数的影响 | 第38-39页 |
二 二硝基氯苯法大鼠UC模型 | 第39-43页 |
(一) 对模型大鼠结肠损伤指数的影响 | 第39页 |
(二) 对模型大鼠结肠洗液中NO浓度的影响 | 第39-40页 |
(三) 对模型大鼠结肠组织中NO浓度的影响 | 第40页 |
(四) 对模型大鼠结肠组织中ACP活性的影响 | 第40-41页 |
(五) 对模型大鼠结肠粘膜组织中5′-NT活性的影响 | 第41页 |
(六) 对模型大鼠结肠组织中SOD活性的影响 | 第41-42页 |
(七) 对模型大鼠结肠组织中CAT活性的影响 | 第42页 |
(八) 对结肠组织中MDA含量的影响 | 第42-43页 |
三 三硝基苯磺酸法大鼠UC模型 | 第43-50页 |
(一) 病理组织学检查 | 第43-47页 |
(二) 对模型大鼠血清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 | 第47-50页 |
(三) 对模型大鼠结肠组织中粘附分子CD54含量的影响 | 第50页 |
四 抗炎实验 | 第50-52页 |
(一) 对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胀的影响 | 第50-52页 |
(二) 对大鼠棉球肉芽肿形成的影响 | 第52页 |
五 止泻实验——对生大黄致小鼠腹泻的影响 | 第52-53页 |
六 肠功能实验 | 第53-54页 |
(一) 对小鼠小肠推进运动的影响 | 第53页 |
(二) 对新斯的明致小鼠小肠运动亢进的影响 | 第53-54页 |
(三) 对饮食失节模型小鼠木糖排泄率的影响 | 第54页 |
七 镇痛实验——对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的影响 | 第54-55页 |
八 小鼠最大给药量 | 第55-56页 |
讨论 | 第56-67页 |
一 溃疡性结肠炎动物造模方法的选择 | 第56-59页 |
(一) 异体结肠粘膜组织抗原免疫模型 | 第56页 |
(二) 细胞免疫模型 | 第56-58页 |
1 2,4-二硝基氯苯(DNCB)模型 | 第56-57页 |
2 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模型 | 第57-58页 |
(三) 乙酸模型 | 第58页 |
(四) 葡聚糖硫酸钠(DSS)模型 | 第58-59页 |
二 青黛散抗溃疡性结肠炎作用机制的研究 | 第59-67页 |
(一) 抗炎、促进溃疡愈合 | 第60-61页 |
(二) 调节NO异常 | 第61-62页 |
(三) 提高SOD活性,清除氧自由基,减少过氧化脂质生成 | 第62-63页 |
(四) 调节免疫反应 | 第63-67页 |
1 调节细胞因子网络 | 第63-65页 |
2 调节细胞间粘附分子的表达 | 第65-67页 |
结论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6页 |
缩略词表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