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页 |
第一章 我国工伤认定法律制度概述 | 第6-12页 |
一、工伤的概念和特征 | 第6-8页 |
二、工伤认定的概念 | 第8页 |
三、工伤认定的法律意义 | 第8-9页 |
(一) 有利于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 第8页 |
(二) 有利于维护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 | 第8-9页 |
(三) 有利于区别不同的法律责任 | 第9页 |
四、我国工伤认定法律法规的历史沿革 | 第9-12页 |
第二章 工伤认定的法律性质 | 第12-20页 |
一、三种不同性质的“工伤”的区别 | 第12-13页 |
二、工伤认定的对象 | 第13-14页 |
三、工伤认定的法律性质 | 第14页 |
四、我国现行工伤保护的原则 | 第14-18页 |
(一) 工伤责任的归责原则是无过错原则 | 第14-18页 |
(二) 认定工伤遵循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原则 | 第18页 |
五、研究工伤认定的法律价值 | 第18-20页 |
第三章 工伤认定实体问题的法律思考 | 第20-30页 |
一、工伤必须基于劳动法律关系 | 第20-24页 |
(一) 劳动法律关系 | 第20-22页 |
(二) 非法劳动关系 | 第22-23页 |
(三) 农民工工伤保险 | 第23-24页 |
二、工伤认定的标准 | 第24-27页 |
(一) 现行法舰对工伤认定标准的规定 | 第24-25页 |
(二) 现行工伤认定法律标准存在的问题 | 第25-27页 |
三、劳动能力鉴定和法定待遇标准 | 第27-29页 |
(一) 劳动能力鉴定 | 第27-28页 |
(二) 法定待遇标准 | 第28-29页 |
四、工伤附带民事责任 | 第29-30页 |
第四章 工伤认定程序问题的法律思考 | 第30-42页 |
一、我国法律对工伤认定程序的现行规定 | 第30-33页 |
(一) 工伤认定的机构 | 第30页 |
(二) 工伤认定的申请人 | 第30-32页 |
(三) 申请工伤认定的时效 | 第32页 |
(四) 工伤认定的举证责任 | 第32-33页 |
二、我国工伤认定现行法律程序中存在的问题 | 第33-37页 |
(一) 工伤认定行为被撤消后重作决定的期限计算问题 | 第33-35页 |
(二) 司法审查对工伤认定主体自由裁量权的维护问题 | 第35-37页 |
三、我国工伤认定法律程序的完善 | 第37-42页 |
(一) 工伤认定中纳入听证程序的建议 | 第37-40页 |
(二) 工伤认定诉讼案件适用特别程序的建议 | 第40-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书籍 | 第43页 |
参考论文 | 第43-45页 |
声明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