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高中教师新课程适应性研究--以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民族中学为例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4页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 第10-13页 |
一、 研究缘起 | 第10-12页 |
二、 研究思路与目的 | 第12-13页 |
三、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6页 |
一、 民族地区 | 第13-14页 |
二、 新课程 | 第14页 |
三、 适应与适应性 | 第14-16页 |
第三节 文献研究回顾 | 第16-20页 |
一、 现有研究资料的回顾 | 第16-19页 |
二、 现有研究的不足 | 第19-20页 |
第四节 研究理论和方法 | 第20-22页 |
一、 研究理论 | 第20-21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三、 研究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第22页 |
第五节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22-24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23页 |
二、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23-24页 |
第二章 田野调查点概况 | 第24-31页 |
第一节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概况 | 第24-26页 |
第二节 南宾镇概况 | 第26-27页 |
第三节 石柱民族中学概况 | 第27-31页 |
一、 高中教师的人口 | 第30页 |
二、 高中教师的民族成分 | 第30-31页 |
第三章 民族地区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考察 | 第31-37页 |
第一节 民族地区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 | 第31-33页 |
一、 新课程改革面临的社会背景 | 第31-32页 |
二、 学校对新课程改革的作用 | 第32-33页 |
第二节 民族地区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现状 | 第33-37页 |
一、 研究对象 | 第34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34页 |
三、 高中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 | 第34-37页 |
第四章 石柱民族中学高中教师新课程适应性 | 第37-61页 |
第一节 不同民族高中教师对新课程的适应性 | 第37-42页 |
一、 汉族教师对新课程适应情况 | 第37-39页 |
二、 土家族教师对新课程适应情况 | 第39-40页 |
三、 其他少数民族教师对新课程适应情况 | 第40-42页 |
第二节 高中教师对新课程目标的适应性 | 第42-51页 |
一、 高中教师对课程功能适应性 | 第43-45页 |
二、 高中教师对课程结构适应性 | 第45-46页 |
三、 高中教师对课程内容适应性 | 第46-48页 |
四、 高中教师对课程评价适应性 | 第48-49页 |
五、 高中教师对教学方式适应性 | 第49-51页 |
六、 高中教师对课程三级管理适应性 | 第51页 |
第三节 高中教师对课程外部环境的适应性 | 第51-58页 |
一、 高中教师对校园文化的适应性 | 第52-56页 |
二、 高中教师对新课程培训的适应性 | 第56-58页 |
第四节 高中教师自身素质对新课程的适应性 | 第58-61页 |
一、 教师教育理念对新课程的适应性 | 第58-59页 |
二、 教师知识结构水平对新课程的适应性 | 第59页 |
三、 教师教学方法对新课程的适应性 | 第59-61页 |
第五章 石柱民族中学高中教师新课程适应性的挑战 | 第61-66页 |
第一节 适应性受挑战的基本情况描述 | 第61页 |
第二节 挑战的因素及原因分析 | 第61-66页 |
一、 挑战一:外部环境的影响 | 第61-64页 |
二、 挑战二:教师自身因素的制约 | 第64-66页 |
第六章 石柱民族中学高中教师新课程适应性的思考 | 第66-71页 |
第一节 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 | 第66-68页 |
一、 加大教育投入 | 第66页 |
二、 加强民族地区高中阶段教育的立法工作 | 第66-67页 |
三、 尊师重教,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 第67页 |
四、 完善教师培训体系,不断培训高中各学科教师 | 第67-68页 |
五、 改革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 | 第68页 |
六、 注重校园文化建设 | 第68页 |
第二节 加强教师自身素质 | 第68-71页 |
一、 学习先进教育理论 | 第69页 |
二、 更新教育观念 | 第69页 |
三、 完善知识结构 | 第69页 |
四、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 第69-70页 |
五、 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 第70-71页 |
结语 | 第71-72页 |
附录 | 第72-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后记 | 第79-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