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赤麂(Muntiacus muntjak)生态学研究
1 文献综述 | 第1-22页 |
·概述 | 第12-13页 |
·食性的研究 | 第13-14页 |
·行为及活动规律的研究 | 第14-17页 |
·活动规律 | 第15页 |
·时间分配 | 第15页 |
·母幼关系 | 第15-16页 |
·吼叫行为 | 第16页 |
·标记行为 | 第16页 |
·繁殖行为 | 第16-17页 |
·野外研究现状 | 第17页 |
·我国研究现状 | 第17页 |
·生境及家域的研究 | 第17-19页 |
·繁殖和角周期的研究 | 第19-21页 |
·本项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1-22页 |
2 研究地区自然概况 | 第22-26页 |
·研究地区及工作地点 | 第22页 |
·气候状况 | 第22页 |
·土壤因素 | 第22页 |
·植被 | 第22-25页 |
·低平地热带草原 | 第22-24页 |
·灌丛草地 | 第24页 |
·有刺灌丛 | 第24页 |
·落叶季雨林 | 第24页 |
·人工林 | 第24页 |
·人工草地 | 第24-25页 |
·主要野生动物 | 第25-26页 |
3 食性 | 第26-43页 |
·研究方法 | 第26页 |
·结果 | 第26-41页 |
·食物的组成 | 第26-39页 |
·食物的季节性变化 | 第39页 |
·食物的特征 | 第39-41页 |
·水分和无机盐的补充 | 第41页 |
·讨论 | 第41-43页 |
4 活动节律 | 第43-55页 |
·研究方法 | 第43-45页 |
·无线电追踪 | 第43页 |
·仪器设备 | 第43页 |
·赤麂的捕捉及无线电项圈的佩带 | 第43页 |
·赤麂活动节律的监听 | 第43-45页 |
·结果 | 第45-53页 |
·不同个体的昼夜活动节律及其季节性变化 | 第45-48页 |
·不同个体的月活动节律变化 | 第48-49页 |
·不同季节雌雄昼夜活动节律变化 | 第49-50页 |
·全年昼夜活动节律变化 | 第50页 |
·气象因素与月活动节律的关系 | 第50-51页 |
·昼夜的活动时间分配 | 第51-53页 |
·讨论 | 第53-55页 |
5 生境选择 | 第55-85页 |
·研究方法 | 第55-60页 |
·取食生境的测定 | 第55-60页 |
·卧息生境的测定 | 第60页 |
·数据分析 | 第60页 |
·结果 | 第60-82页 |
·取食生境的选择 | 第60-67页 |
·旱季取食生境的选择 | 第60-64页 |
·雨季取食生境的选择 | 第64-67页 |
·旱季和雨季取食生境的比较 | 第67页 |
·卧息生境的选择 | 第67-82页 |
·旱季卧息生境的选择 | 第67-74页 |
·雨季卧息生境的选择 | 第74-78页 |
·旱季和雨季卧息生境的比较 | 第78-82页 |
·讨论 | 第82-85页 |
6 家域和核域 | 第85-95页 |
·研究方法 | 第85-86页 |
·结果 | 第86页 |
·家域和核域 | 第86页 |
·家域和核域的季节差异和性别差异 | 第86页 |
·讨论 | 第86-95页 |
7 种群数量、年龄结构、性比及集群 | 第95-104页 |
·研究方法 | 第95-96页 |
·人员的选择、培训与赤麂的捕捉 | 第95-96页 |
·年龄的鉴定 | 第96页 |
·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测定 | 第96页 |
·集群的测定 | 第96页 |
·结果 | 第96-101页 |
·种群数量 | 第96-99页 |
·年龄结构及性比 | 第99页 |
·出生率和死亡率 | 第99-101页 |
·出生率 | 第99页 |
·死亡率 | 第99-101页 |
·群的大小及组成 | 第101页 |
·讨论 | 第101-104页 |
8 结论 | 第104-105页 |
9 管理建议 | 第105-107页 |
·扩大保护区面积是当务之急 | 第105页 |
·迁地发展是另一条有效途径 | 第105-106页 |
·加大保护区科学管理的力度 | 第106页 |
·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 | 第106-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5页 |
致谢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