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主动悬架控制策略与仿真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文献综述 | 第6-16页 | 
| 1 主动悬架的发展简介 | 第6页 | 
| 2 主动悬架的分类 | 第6-7页 | 
| ·空气悬架系统 | 第7页 | 
| ·油气主动悬架系统 | 第7页 | 
| ·液力主动悬架系统 | 第7页 | 
| ·电磁主动悬架系统 | 第7页 | 
| 3 主动悬架常见控制方法 | 第7-11页 | 
| ·自适应与自校正控制方法 | 第8页 | 
| ·天棚阻尼器控制方法 | 第8-9页 | 
| ·最优控制方法 | 第9页 | 
| ·预见控制方法 | 第9-10页 | 
| ·谱范数H_∞控制 | 第10页 | 
| ·神经网络控制 | 第10-11页 | 
| ·模糊控制 | 第11页 | 
| 4 模糊控制简介 | 第11-14页 | 
| ·模糊控制研究的理论基础--模糊集合和模糊数学 | 第11-12页 | 
| ·模糊控制的产生及其与传统控制的差异 | 第12页 | 
| ·模糊控制的发展与应用概况 | 第12-13页 | 
| ·模糊逻辑芯片和模糊计算机 | 第13页 | 
| ·模糊控制的优缺点 | 第13-14页 | 
| 5 MATLAB/SIMULINK简介 | 第14页 | 
| 6 汽车主动悬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4-15页 | 
| 7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第15页 | 
| 8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 正文 | 第16-43页 | 
| 1 汽车主动悬架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16-18页 | 
| ·主动悬架的动力学模型 | 第16-17页 | 
| ·理想悬架系统的动力学模型 | 第17-18页 | 
| ·悬架系统的性能指标 | 第18页 | 
| ·本章小结 | 第18页 | 
| 2 主动悬架和被动悬架的结构与性能分析 | 第18-19页 | 
| ·被动悬架 | 第18-19页 | 
| ·主动悬架 | 第19页 | 
| ·本章小结 | 第19页 | 
| 3 电磁阻尼主动悬架 | 第19-22页 | 
| ·电磁阻尼器的受力分析 | 第19-21页 | 
| ·电磁悬架系统运动方程 | 第21-22页 | 
| ·电磁悬架应用前景 | 第22页 | 
| ·本章小结 | 第22页 | 
| 4 悬架控制原理 | 第22-25页 | 
| ·线性控制概论 | 第22-25页 | 
| ·线性定常系统的状态方程 | 第22-24页 | 
| ·传递矩阵 | 第24页 | 
| ·线性定常系统的可控性和可观性 | 第24-25页 | 
| ·本章小结 | 第25页 | 
| 5 模糊逻辑控制器的设计 | 第25-31页 | 
| ·模糊控制器的结构 | 第25页 | 
| ·论域、量化因子、比例因子的选择 | 第25-26页 | 
| ·论域及基本论域 | 第25-26页 | 
| ·量化因子及比例因子的选择 | 第26页 | 
| ·模糊规则的选取 | 第26-29页 | 
| ·选择描述输入和输出变量的词集 | 第27页 | 
| ·定义各模糊变量的模糊子集 | 第27-28页 | 
| ·确定模糊变量的赋值表 | 第28页 | 
| ·输入量和输出量的模糊化 | 第28页 | 
| ·建立模糊控制器模糊控制规则 | 第28-29页 | 
| ·模糊判决 | 第29页 | 
| ·建立模糊控制表 | 第29-30页 | 
| ·模糊控制器在MATLAB模糊逻辑工具箱的实现 | 第30-31页 | 
| ·定义输入输出变量 | 第30页 | 
| ·定义模糊变量隶属函数 | 第30页 | 
| ·定义模糊控制规则 | 第30-31页 | 
| ·输出预览 | 第31页 | 
| ·本章小结 | 第31页 | 
| 6 PID控制器设计 | 第31-32页 | 
| ·PID控制原理 | 第32页 | 
| ·PID的参数整定 | 第32页 | 
| ·本章小结 | 第32页 | 
| 7 模糊PID控制器的设计 | 第32-35页 | 
| ·模糊控制器的算法设计 | 第33-34页 | 
| ·输入输出变量的确立 | 第33页 | 
| ·输入、输出变量的模糊语言描述 | 第33页 | 
| ·模糊控制规则的语言描述 | 第33-34页 | 
| ·模糊控制器的编辑 | 第34页 | 
| ·PID控制器的确立 | 第34页 | 
| ·控制策略的计算机仿真 | 第34-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35页 | 
| 8 悬架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35-37页 | 
| ·悬架系统仿真模型 | 第35-36页 | 
| ·悬架模型 | 第35-36页 | 
| ·悬架系统整体仿真模型 | 第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9 仿真结果分析 | 第37-42页 | 
| 10 结束语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 英文摘要 | 第46-47页 |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