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 第1-7页 |
第一部分 公众参与行政立法的一般理论 | 第7-16页 |
一、 行政立法、程序、公众的界定 | 第7页 |
二、 参与式行政立法的含义、特征 | 第7-9页 |
三、 参与式行政立法的缘起 | 第9-11页 |
四、 参与式行政立法的意义 | 第11-14页 |
五、 参与式行政立法的实践可行性 | 第14-16页 |
第二部分 中外公众参与行政立法的比较研究 | 第16-28页 |
一、 西方诸国及我国台湾地区公众参与行政立法程序的法治实践及启示 | 第16-22页 |
(一) 西方诸国及我国台湾地区公众参与行政立法程序的法治实践 | 第16-21页 |
(二) 西方诸国及我国台湾地区公众参与行政立法程序的启示 | 第21-22页 |
二、 我国公众参与行政立法的立法规定、法治实践及其反思 | 第22-28页 |
(一) 我国公众参与行政立法的立法规定 | 第22-24页 |
(二) 我国公众参与行政立法的法治实践 | 第24-26页 |
(三) 我国公众参与行政立法的反思 | 第26-28页 |
第三部分 我国公众参与行政立法的价值定位和模式选择 | 第28-38页 |
一、 我国公众参与行政立法的价值定位--追求公正与效率的动态平衡 | 第28-30页 |
二、 我国公众参与行政立法的模式选择--行政主导下专家参与和利害关系人参与相结合的综合模式 | 第30-38页 |
(一) 三种行政立法模式的评析 | 第30-34页 |
(二) 我国公众参与行政立法的模式选择 | 第34-38页 |
第四部分 我国公众参与行政立法的制度设计 | 第38-52页 |
一、 公众参与行政立法的核心制度 | 第38-44页 |
(一) 行政立法动议制度 | 第38-41页 |
(二) 行政立法听证会、审议会制度 | 第41-44页 |
二、 公众参与行政立法的配套制度 | 第44-52页 |
(一) 行政立法公开制度 | 第44-48页 |
(二) 行政立法回避制度 | 第48-49页 |
(三) 行政立法说明理由制度 | 第49-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5-56页 |
后记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