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弗兰克氏菌(Frankia)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英文摘要 | 第12-16页 |
前言 | 第16-1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8-39页 |
1. 弗兰克氏菌的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2. 弗兰克氏菌的研究历史 | 第19-20页 |
3. 放线菌结瘤植物的种类分布 | 第20-23页 |
4. 弗兰克氏菌的分离回接 | 第23-24页 |
4.1 纯培养菌的分离技术 | 第23页 |
4.2 纯培养菌的回接 | 第23-24页 |
5. 弗兰克氏菌的形态特征 | 第24-25页 |
5.1 形态结构 | 第24-25页 |
5.2 培养特征 | 第25页 |
6. 弗兰克氏菌的生理生化特性 | 第25-27页 |
7. 弗兰克氏菌的细胞化学组分 | 第27页 |
8. 弗兰克氏菌分类 | 第27-29页 |
9. 宿主侵染特性 | 第29-30页 |
10. 弗兰克氏菌的生态 | 第30-31页 |
11. 弗兰克氏菌的分子生物学 | 第31-34页 |
11.1 弗兰克氏菌原生质体技术 | 第31页 |
11.2 弗兰克氏菌基因组和G+Cmol% | 第31页 |
11.3 质粒 | 第31-32页 |
11.4 nif基因 | 第32页 |
11.5 结瘤基因 | 第32-33页 |
11.6 谷氨酰胺合成酶基因glnA和glnⅡ | 第33页 |
11.7 rRNA组成 | 第33页 |
11.8 分子多态性 | 第33-34页 |
12. 共生条件下的弗兰克氏菌研究 | 第34-37页 |
12.1 侵染方式和根瘤发育 | 第34-35页 |
12.2 菌株和宿主对共生效应的影响 | 第35页 |
12.3 环境因子对结瘤固氮的影响 | 第35-37页 |
12.4 多重共生关系 | 第37页 |
13. 弗兰克氏菌的应用 | 第37-39页 |
第二章 弗兰克氏菌株库建立 | 第39-51页 |
1. 根瘤采集 | 第39-41页 |
1.1 材料与方法 | 第39页 |
1.2 结果与分析 | 第39-41页 |
2. 根瘤内生菌的分离 | 第41-42页 |
2.1 分离培养基 | 第41页 |
2.2 分离方法 | 第41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41-42页 |
3. 菌株回接 | 第42-48页 |
3.1 供试苗木 | 第42页 |
3.2 回接方法 | 第42-44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4-48页 |
4. 菌株的保存 | 第48-49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8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8-49页 |
5. 小结与讨论 | 第49-51页 |
第三章 弗兰克氏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51-90页 |
1. 形态特征 | 第51-55页 |
1.1 材料与方法 | 第51页 |
1.2 结果与分析 | 第51-55页 |
2. 培养特征 | 第55-58页 |
2.1 在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特征 | 第55-58页 |
2.1.1 材料与方法 | 第55页 |
2.1.2 结果与分析 | 第55-58页 |
2.1 在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特征 | 第58页 |
2.1.1 材料与方法 | 第58页 |
2.1.2 结果与分析 | 第58页 |
3. 生理特性 | 第58-71页 |
3.1 生理类型 | 第58-64页 |
3.1.1 材料与方法 | 第58-60页 |
3.1.2 结果与分析 | 第60-64页 |
3.2 碳源利用 | 第64-66页 |
3.2.1 材料与方法 | 第64页 |
3.2.2 结果与分析 | 第64-66页 |
3.3 有机酸利用 | 第66页 |
3.3.1 材料与方法 | 第66页 |
3.3.2 结果与分析 | 第66页 |
3.4 氮源利用 | 第66-68页 |
3.4.1 材料与方法 | 第66-68页 |
3.4.2 结果与分析 | 第68页 |
3.5 其它生理试验 | 第68-71页 |
3.5.1 材料与方法 | 第68-71页 |
3.5.2 结果与分析 | 第71页 |
4. 固氮酶活性 | 第71-72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71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71-72页 |
5. 盐分胁迫下的内生菌生长 | 第72-74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72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72-74页 |
6. 内生菌的宿主侵染 | 第74-79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74-75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75-79页 |
7. rDAN PCR-RFLP多态性分析 | 第79-86页 |
7.1 材料与方法 | 第79-81页 |
7.1.1 试验材料 | 第79-80页 |
7.1.2 试验方法 | 第80-81页 |
7.2 结果与分析 | 第81-86页 |
7.2.1 菌株多态性 | 第81-84页 |
7.2.2 根瘤内生菌多态性 | 第84-86页 |
8. 水分胁迫下木麻黄结瘤固氮 | 第86-88页 |
8.1 材料与方法 | 第86页 |
8.2 结果与分析 | 第86-88页 |
9. 小结与讨论 | 第88-90页 |
第四章 弗兰克氏菌应用试验 | 第90-103页 |
1. 木麻黄优良菌株筛选及其应用 | 第90-94页 |
1.1 优良菌株筛选 | 第90-92页 |
1.1.1 供试菌株及苗木 | 第90页 |
1.1.2 菌株生长活力 | 第90-91页 |
1.1.3 接种共生效果 | 第91-92页 |
1.1.4 优良菌株选定 | 第92页 |
1.2 育苗造林试验 | 第92-94页 |
1.2.1 育苗效果 | 第92-93页 |
1.2.2 造林效果 | 第93-94页 |
2. 杨梅优良菌株的筛选 | 第94-97页 |
2.1 自然感染结瘤 | 第94-95页 |
2.1.1 材料与方法 | 第94页 |
2.1.2 结果与分析 | 第94-95页 |
2.2 优良菌株筛选 | 第95-97页 |
2.2.1 材料与方法 | 第95页 |
2.2.2 结果与分析 | 第95-97页 |
3. 引进木麻黄树种的适应性试验 | 第97-99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97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97-99页 |
4. 弗兰克氏菌侵染农作物实验 | 第99-101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100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100-101页 |
5. 小结与讨论 | 第101-103页 |
5.1 提高应用效益 | 第101页 |
5.2 扩大侵染范围 | 第101-103页 |
附件1 | 第103-106页 |
附件2 | 第106-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21页 |
致谢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