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3页 |
Synopsis | 第3-59页 |
中文摘要 | 第59-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7-15页 |
1.1 选题的意义 | 第7-10页 |
1.2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研究 | 第10-13页 |
1.2.1 “推力—拉力”理论 | 第10页 |
1.2.2 刘易斯的两部门结构发展模式 | 第10-11页 |
1.2.3 费—拉尼斯模式 | 第11-12页 |
1.2.4 托达罗劳动力迁移模式 | 第12-13页 |
1.3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特征 | 第13-15页 |
1.3.1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理论界定 | 第13-14页 |
1.3.2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主要特征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福建省乡村地区人口压力评估 | 第15-26页 |
2.1 人口压力定量评估 | 第16-26页 |
2.1.1 乡村地区人口压力评估的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16-18页 |
2.1.2 AHP层次分析原理 | 第18-20页 |
2.1.3 人口压力评估模型 | 第20-26页 |
第三章 云霄县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特点 | 第26-45页 |
3.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6-32页 |
3.1.1 自然环境概况 | 第27-29页 |
3.1.2 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及评价 | 第29-31页 |
3.1.3 社会经济条件概况 | 第31-32页 |
3.1.4 城镇发展现状 | 第32页 |
3.2 资料的获取及分析 | 第32-34页 |
3.3 云霄县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特点 | 第34-45页 |
3.3.1 转移的产业特征 | 第34-37页 |
3.3.2 转移的地域特征 | 第37-40页 |
3.3.3 转移效果分析 | 第40-42页 |
3.3.4 转移劳动力构成特征 | 第42-44页 |
3.3.5 转移信息的获取 | 第44-45页 |
第四章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力机制分析 | 第45-49页 |
4.1 自然资源因素作用力 | 第45-46页 |
4.2 社会因素作用力 | 第46-47页 |
4.3 经济因素作用力 | 第47-49页 |
4.3.1 城乡差距 | 第47-48页 |
4.3.2 沉重的抚养负担及税费负担 | 第48-49页 |
4.4 劳动力转移的效仿效应 | 第49页 |
第五章 影响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障碍因素分析 | 第49-52页 |
5.1 转移劳动力知识技能方面的障碍 | 第50页 |
5.2 转移劳动力面临的信息障碍 | 第50-51页 |
5.3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制度障碍 | 第51页 |
5.4 转移劳动力对收入的使用方向偏离社会目标 | 第51-52页 |
第六章 对策与建议 | 第52-57页 |
6.1 发挥资源优势,扩大农业吸收量 | 第52-53页 |
6.2 实现农业生产规模经营,改变一家一户的家庭经营方式 | 第53-54页 |
6.3 发展小城镇,扩大农业劳动力就地吸收量 | 第54-55页 |
6.4 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择业能力 | 第55页 |
6.5 建立健全的信息收集渠道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