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 第1-26页 |
一、 研究的背景 | 第21-24页 |
二、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4页 |
(一) 研究的目的 | 第24页 |
(二) 研究的意义 | 第24页 |
三、 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 第24-26页 |
第一章 黔东南侗族社会的总体概述 | 第26-34页 |
一、 黔东南侗族村寨的总体概况 | 第26-28页 |
二、 历史沿革 | 第28-30页 |
三、 经济状况 | 第30页 |
四、 社会组织结构 | 第30-34页 |
第二章 黔东南南侗地区侗族村寨聚落特征 | 第34-50页 |
一、 生机盎然的环境风貌 | 第34-36页 |
二、 自然衍生的寨落形态 | 第36-40页 |
(一) 村寨的选址 | 第36-37页 |
(二) 侗寨聚落总体格局的分类 | 第37-40页 |
三、 内向封闭的寨落空间 | 第40-45页 |
(一) 村寨内部空间构成 | 第40-41页 |
(二) 村寨内部空间特色 | 第41-45页 |
四、 村寨聚落环境的文化内涵 | 第45-50页 |
(一) 向心性 | 第45-46页 |
(二) 认同感 | 第46-48页 |
(三) 领域性 | 第48页 |
(四) 排他性 | 第48-50页 |
第三章 黔东南南侗地区侗寨公共建筑空间艺术 | 第50-69页 |
一 黔东南南侗地区侗族村寨的建筑空间构成和空间序列 | 第50-51页 |
(一) 村寨的建筑空间构成 | 第50页 |
(二) 村寨的建筑空间序列 | 第50-51页 |
二 黔东南南侗地区侗族村寨的公共建筑空间 | 第51-69页 |
(一) 凉亭·寨门 | 第51-52页 |
(二) 风雨桥 | 第52-54页 |
(三) 祖母堂和萨坛 | 第54-55页 |
(四) 鼓楼 | 第55-67页 |
(五) 戏台 | 第67-68页 |
(六) 石雕艺术 | 第68-69页 |
第四章 黔东南南侗地区侗族传统干栏民居建筑特征 | 第69-78页 |
一 传统干栏侗居内部空间要素 | 第70-74页 |
(一) 内部空间构成 | 第70-72页 |
(二) 平面布局与空间序列 | 第72-73页 |
(三) 居住空间的扩展 | 第73-74页 |
二 传统干栏侗居的外部空间形态与装饰 | 第74-76页 |
三 传统干栏侗居的建筑材料 | 第76页 |
四 传统干栏侗居的建造程序 | 第76-78页 |
第五章 民族文化交流对黔东南传统侗族建筑的影响 | 第78-88页 |
一、 本民族传统文化对黔东南传统侗族建筑的影响 | 第78-81页 |
(一) “集体”观念对黔东南传统侗族建筑的影响 | 第78-80页 |
(二) 生活习俗、信仰与禁忌对建筑的影响 | 第80-81页 |
二、 汉族文化对黔东南传统侗族建筑的影响 | 第81-84页 |
三、 苗族文化对黔东南传统侗族建筑的影响 | 第84-88页 |
结束语 | 第88-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