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科学钻探钻井液体系研究——新型甲酸盐无固相钻井液体系研究
前言 | 第1-7页 |
1 概述 | 第7-14页 |
1.1 大陆科学钻探 | 第7-9页 |
1.1.1 目的和意义 | 第7-8页 |
1.1.2 全球科学钻探工程概况 | 第8-9页 |
1.2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 | 第9-11页 |
1.2.1 工程简介 | 第9页 |
1.2.2 主要技术特点 | 第9-11页 |
1.3 钻井液在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中的作用 | 第11页 |
1.4 新型甲酸盐钻井液体系 | 第11-14页 |
1.4.1 主要技术特征 | 第11-12页 |
1.4.2 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2 甲酸盐无固相钻井液体系的若干理论问题 | 第14-40页 |
2.1 钻井液技术的发展概况 | 第14-15页 |
2.2 现代钻井对钻井液的要求 | 第15页 |
2.3 无固相钻井液体系 | 第15-17页 |
2.3.1 主要技术特点 | 第15-16页 |
2.3.2 基本组份和作用 | 第16-17页 |
2.4 甲酸盐无固相钻井液体系的基本组成 | 第17页 |
2.5 甲酸盐水溶液的性质 | 第17-23页 |
2.5.1 甲酸盐盐水的性能 | 第17-18页 |
2.5.2 改善聚合物的性能 | 第18-21页 |
2.5.3 防腐特性 | 第21-22页 |
2.5.4 生物降解与环境安全 | 第22页 |
2.5.5 避免对地层的损害 | 第22-23页 |
2.5.6 其它作用 | 第23页 |
2.6 生物聚合物 | 第23-34页 |
2.6.1 结构特点 | 第24-25页 |
2.6.2 水溶液的性质 | 第25-29页 |
2.6.3 在甲酸盐无固相钻井液中的主要作用 | 第29-34页 |
2.7 改性处理剂剂 | 第34-35页 |
2.7.1 降滤失剂 | 第34-35页 |
2.7.2 高温稳定剂 | 第35页 |
2.8 甲酸盐无固相钻井液体系的综合性能 | 第35-40页 |
2.8.1 对页岩抑制性 | 第35-36页 |
2.8.2 抗固相污染的能力 | 第36-37页 |
2.8.3 水力学性质 | 第37-38页 |
2.8.4 抗钙镁 | 第38页 |
2.8.5 盐水侵及性能维护 | 第38-39页 |
2.8.6 净化和回收 | 第39-40页 |
3 甲酸盐无固相钻井液体系的试验研究 | 第40-57页 |
3.1 原材料筛选 | 第40-48页 |
3.1.1 甲酸盐的筛选 | 第40-41页 |
3.1.2 聚合物的筛选 | 第41-48页 |
3.2 基本优化配方试验 | 第48-50页 |
3.2.1 因素和水平的确定 | 第49页 |
3.2.2 优化配方 | 第49-50页 |
3.3 中粘度优化配方 | 第50-51页 |
3.4 低密度优化配方 | 第51页 |
3.5 主要性能评价 | 第51-55页 |
3.5.1 滤失水量 | 第52页 |
3.5.2 流变性 | 第52-53页 |
3.5.3 抗温稳定性 | 第53页 |
3.5.4 润滑性 | 第53-54页 |
3.5.5 时间稳定性 | 第54页 |
3.5.6 表面张力 | 第54-55页 |
3.5.7 抗污染能力 | 第55页 |
3.6 甲酸盐钻井液体系成本预算 | 第55-57页 |
4 甲酸盐回收利用和体系腐蚀性初探 | 第57-62页 |
4.1 甲酸盐的回收再利用 | 第57-59页 |
4.1.1 回收方法的确定 | 第57-58页 |
4.1.2 回收试验 | 第58-59页 |
4.2 钻井液的腐蚀性 | 第59-62页 |
4.2.1 试验方法 | 第59-60页 |
4.2.2 碳钢腐蚀试验 | 第60-62页 |
5 结论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64-65页 |